华西都市报 -A12 深读-
A12深读
  • ·2021科幻春晚来啦
  • ·“给妈妈当妈妈”12年陪护手记出版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给妈妈当妈妈”12年陪护手记出版

《给妈妈当妈妈》。

  因为母亲患上“认知症”,独自生活能力严重下降。为了给母亲更好的陪伴和照顾,陆晓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变成她的“妈妈”,高质量陪伴了母亲生命的最后12年。同时,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也并没有受到影响。
  陆晓娅没有把照顾母亲看成一场悲情的漫长告别,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与母亲重建了全新的沟通方式和母女关系。从陪伴母亲的过程中,陆晓娅获得了大量的生命感悟,写出了高质量的陪护手记,带给读者很多启发和思考。2021年1月,这些陪护手记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给妈妈当妈妈》为名出版。

35篇日记记录至亲陪伴历程

  新闻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的多重身份,显示着陆晓娅事业的成功。她退休前曾任《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是首届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近年来关注老年与死亡问题,为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理事。2012年~201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公共选修课,并为高校老师举办生死教育工作坊。
  在《给妈妈当妈妈》中,陆晓娅通过35篇陪伴手记,记录了母亲从初现认知症端倪到离世的这段生命历程中,她身为至亲的整个陪伴过程。在这条用温情守护的时间线上,面对罹患认知症、逐渐失去感知力的母亲,作者凭借自身专业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并更多通过理解、接纳、亲近、呵护与爱,去延缓病魔对母亲的伤害,重建母女间身与心的沟通,修复母女间曾存在的隔阂,抚平母亲童年的创伤。这是一部在女儿与母亲的角色呼唤中,重新诠释“爱”的生命纪实。

当父母老去 子女如何适应新角色?

  “给妈妈当妈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陆晓娅也经历了一番挣扎过程,“就像老妈不愿意接受自己病了一样,我也不愿意接受老妈患了认知症这个事实,不愿意接受我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承担起为妈妈当妈妈这个新的人生角色。”
  陆晓娅在书中讲到一个故事,有一天,她突然不想留在妈妈家了,心里有一种强烈的逃离冲动。“这其实也是一个平衡的问题,不要把无私奉献当成一个满分的追求。从照顾者的角度,有一个概念叫‘喘息时间’,照护者因为长期陪伴认知症的老人,如果得不到喘息,就容易出现抑郁症等身体和精神问题”。
  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了这类问题,陆晓娅建议,一方面是寻求社会帮助,比如请亲人朋友帮忙照顾一下,然后自己出去和朋友吃个饭、看个电影放松一下;另一方面,如果老人让你不高兴了,你偶尔发个脾气也是可以的,每天脸上挂着微笑太辛苦了。

亲子互留空间 养老院成为好选择

  陆晓娅承认,也许没有什么比子女在身边更能让老人觉得幸福,但在很多子女越走越远的现实情况下,老人们只能依赖社会养老机构,“对有条件的老年人,住到社会养老机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送妈妈去养老院,这个决心陆晓娅至少下了三年,但几次和妈妈聊到养老院,妈妈都不接话茬,那分明是她不想去的地方。直到妈妈已经基本不认识人了,对环境也不那么敏感了,同时又特别喜欢有人跟她说话。现场评估后,陆晓娅姐弟3人觉得,送她到养老院的时机到了。陆晓娅发现,很多人进了养老院以后,每天都有很多活动,还交到了新的朋友,社会生活反而变得更活跃了。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爱与和谐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此时还有很多没有解开的结,就很难感到生命的圆满。陆晓娅认为,如果曾经和父母发生过冲突,在生命末期,与父母的和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请父母原谅,也原谅父母。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实习生李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