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联手“造雨”
7月上旬,在暴雨和暴晒的对峙中,暴雨取得“压倒性”胜利——据四川省气象台实时监测,7月3日以来,四川连续多日出现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7月10日,在连续两天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后,四川省气象台将暴雨预警降级为蓝色。雨水终于告一段落。
进入7月,四川也就进入了主汛期。盆地北部和东北部首当其冲。7月3日,降雨模式开启以来,强降雨主要集中于上述两个区域。“特别是广元、巴中、南充、达州,个别站点累计雨量超过了250毫米。”四川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长春介绍。7月7日、8日,四川省气象台连续两天发布暴雨黄色预警。盆地西部的成都,雨势也大了起来,出现了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但截至目前,四川尚未出现降水量破极值的站点。
大范围且持续时间长的强降雨是如何产生的呢?
据介绍,这一方面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有关。其控制区域晴热少雨,而其边缘却被雨水“盯上”。从6月到7月,随着副热带高压的移动,南方的雨“跑”到了北方。而在“北抬”的同时,副热带高压也在“西伸”,“四川盆地就处在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不稳定区域中,为持续降水创造了条件。”周长春说。
此外,四川盆地里还有西南低涡。西南低涡是夏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其所在之处,往往大雨倾盆。
“赖”了这么久,副热带高压终于要“挪窝”了。周长春介绍,随着副热带高压的东退,本轮降雨可能在11日白天就趋于结束。
很多人会担心,久雨之后,会不会迎来更持久的晴天?
据目前预报来看,7月13日开始,副热带高压将再次西伸,降水将从盆地的东部逐渐往盆地西部、川西高原移动,随后,盆地西部将进入多雨时段,盆地东部将进入晴热少雨模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吴冰清实习生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