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川渝携手共接“双节”流量
  • ·现代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016.7亿元
  • ·四川“十四五”首个燃气电站全面投产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川渝携手共接“双节”流量

更多精彩新地标等你来分享和推荐

剑门关猿猱道。图据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参与推荐活动

  每逢佳节,旅游市场都会迎来一波高峰,今年中秋节,哪些城市热度爆棚?据携程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杭州、成都、苏州、广州、深圳、南京、重庆和青岛是今年中秋假期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
  成渝CP再次出圈,据同程旅行《2024中秋假期旅行趋势报告》显示,今年中秋假期,3小时内高铁出游市场最为活跃,成渝城市群中短途出游需求旺盛。
  哪些文旅新场景、新地标最受游客喜爱?9月13日,封面新闻面向全网发布征集令,欢迎大家踊跃推荐成渝文旅新地标案例、旅行攻略、民宿体验推荐等,让更多人爱上川渝的大美风光。

川渝携手组CP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对于中秋佳节和即将到来的国庆大假,如何共同接住这一波“大流量”?川渝两地携手合作,共建巴蜀文旅走廊。
  9月12日,巴蜀文旅走廊主题宣传季在重庆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9月13日起,四川省隆昌市和重庆市荣昌区两地,将分别开展为期3个月的系列文旅活动。
  据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程昌耀介绍,本次活动融入旅游、美食、非遗、演艺等多种表现形式,共策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美食文化季系列活动和“双昌”主题系列活动2项7个子活动,系列活动主要涵盖“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商业”和“文化+演绎”四个方面。
  “我用三个‘新’来给大家介绍本次活动的特色亮点。”程昌耀表示,一是创新沉浸互动演艺“新玩法”,二是汇聚巴渝特色美食“新花样”,三是赋予成渝古道线路“新内涵”。
  据了解,早在今年5月,川渝两省市文旅部门已确定了2024年巴蜀文旅走廊建设的目标任务。
  5月9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第八次联席会议在重庆酉阳举行,会议通报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据介绍,经过川渝两省市文旅部门沟通协商、共同研究,于今年4月9日联合印发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对标《要点》,今年川渝两地将着力开展8个方面、29项具体任务。
  8个方面具体包含了合力创建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巴蜀文化保护传承,联合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共同培育高品质文旅产品,协同促进文旅产业发展,联合举办文旅营销推广活动,健全完善共建机制平台。
  为此,两地文旅相关部门、川渝文旅企业将深化合作,在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开展游客互送互动、培育巴蜀文旅IP等方面联合发力,共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国家金牌导游推荐
欢迎打卡松潘古城和剑门关

  “四川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璀璨的文化遗存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金牌导游、四川文旅星推官周怡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事导游工作多年的她,对四川各类旅游景点和文旅资源如数家珍,她重点向记者推荐了松潘古城和剑门关两处文旅新地标。
  “松潘古城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随着高铁开通,从重庆到成都中转前往,全程仅需3小时。”周怡爽介绍,这是一座边陲重镇,也是茶马贸易集散地。由于是川西门户,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千三百多年前,松赞干布与大唐守军在此爆发松州之战,成为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的导火索。
  一千二百多年前,高适又在这里和吐蕃对战,就是历史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高适败北的云山城原型。这里的古城墙屹立六百多年,城墙厚达31.5米,在四川乃至中国都是相当罕见。这里藏羌回汉多民族共存,有数不尽的美食和浓郁的人文风情。
  “当年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仗剑去蜀,就是走三峡水路一路扬歌而去。”周怡爽谈到,今天,重庆人也可坐高铁逆流而上,去看看何为剑门天下险,看看当年何为难于上青天。这里有李白诗里的猿猱道鸟道,有杜甫笔下的剑门天下壮,诸葛亮在这里建立雄关,姜维在这里守关。这里是川北最值得走的地方之一。
  “作为四川文旅星推官,我明白川渝两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提升巴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将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旅行体验。”周怡爽表示,相信在未来,川渝两地将成为全球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如何玩转川渝?更多精彩新地标等你来分享和推荐。9月13日起,封面新闻面向全网征集成渝文旅新地标案例、旅行攻略、民宿体验推荐等,欢迎大家踊跃前来推荐。
  具体参与方式为:登录封面新闻APP-点击首页“我的”-进入热门活动,找到对应的活动入口即可参与。
  10月起,封面新闻还将展开线上案例展示和投票活动,届时将由网友、专家、测评官一起,最终选出新地标案例,包括最佳露营地、最美数星星的地方、亲子游目的地、最美自驾线路、民宿榜等。快来加入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