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这是著名法学家王人博和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对最新出版的《乡下人:沈从文与近代中国》这本书的评价。
“乡下人”这个概念与沈从文的作品有什么关系?这个词所遇到的普遍的社会性的蔑视,如何刺激着沈从文的创作?沈从文凭借着什么,越过间隔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深深沟壑?为什么在城市中当了教授的一位作家,非要横下心来做“乡下人”?这些问题,在本书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答案。
该书是一部沈从文评传,也是作者与沈从文之间的一次跨学科对话。作者以史学为点,从“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的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近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本书以“乡下人”为名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是沈从文向来自称乡下人;二是他的湘西叙事多取自乡下人经验。从湘西人的观点来审察全部中国现代史,就等于从边疆看中国,从沈从文的眼光看中国。
该书几乎囊括了沈从文所有值得一读的小说,例如《三三》《山鬼》《厨子》《小砦》《黔小景》《巧秀与冬生》等,且这些作品的人物、故事大多有迹可循,实现了文学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并通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照,展现了近代中国的一些独特面向,让人置身于进步与落后的对峙语境,理解近代中国的问题。跟随沈从文的成长记忆,读者可以目睹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且相互冲突、融合的乡土影像,感受大时代变迁的忧郁和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