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7年10月起,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罗霄山脉中段开展游击战争,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然而,在强敌进攻面前,总有些人思想悲观,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就是林彪。
这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娃”,在1929年5月18日召开的前委会议上就提出过这一悲观论调,当时受到毛泽东严肃批评。古田会议前后,趁着过新年,林彪给近在咫尺的毛泽东写了一张“贺年信”,字里行间仍保留他那种悲观情绪。
元旦过后,毛泽东意识到,对革命前途悲观的思想,不仅是林彪的个人主张,而是存在于红四军党内的“一般紧要的问题”。在新年过后第5天,毛泽东给林彪回了信。
除了给中共中央写的汇报信外,毛泽东很少写长信,这封回信7000多字,他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信中,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用这8个字来形容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革命的力量虽然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此后半年间,红军在奔袭夺胜中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