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井冈山会师的油画。新华社发
滔滔赣江,巍巍井冈。为什么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回到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一起去寻找答案。
1927年,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结果均告失败。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那么,革命的路又该怎样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上山”思想,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积蓄力量、重整旗鼓。
1927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召集“马日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同志开会,号召大家“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
1927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上山”思想,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实力的基础”。谭震林曾回忆,八七会议上,瞿秋白曾要求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回答说:“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秋收起义部队受挫后,毛泽东的“上山”思想,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即从“上山交绿林朋友”到“上山积蓄革命力量”的思考。对此,何长工曾撰文回忆,当时有些人不同意毛泽东“上山做大王”的意见。对此,毛泽东解释:“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
可见,毛泽东的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思想,并非一般人所说的上山当“绿林”、“响马”。“上山”思想的实质,就是革命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山区。这一思想的确立,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保存革命武装、积蓄革命力量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迈出的第一步。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于一体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