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 特刊

22勇士飞夺泸定桥打通红军北上道路

华西都市报2021-07-01 22:03:39.0特刊
  

□ 薛维睿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86年前,在前有大渡河天险、后有国民党追兵的危急时刻,22位勇士临危受命组成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打通了红军北上的道路。
  夺桥一役,4名勇士牺牲,18人在夺桥成功后,就各自归队了。直到现在,很多人的名字都没有留下。

22人临危受命夺桥

  泸定桥横跨大渡河,是连接川藏的交通咽喉之地。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四万大军全军覆没。
  1935年5月,红军行军至此,蒋介石狂妄叫嚣要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调集重兵围追堵截。
  在无法靠船过江的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即决定:夺取泸定桥。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限左路军于明日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昼夜兼行120公里,次日早晨6时,红军出现在泸定桥西岸。然而,此时泸定桥上的木板有一半被敌人拆掉了,从桥头到河中心只有空荡荡的铁索。
  22位勇士临危受命,组成突击队夺桥。时任红四团党总支书记的罗华生后来表示,这批勇士由他亲自挑选出来。他当时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
  冲向铁锁链,匍匐着前进,飞夺泸定桥的勇士面对密集的炮火毫不畏惧,向前攻击,最终到达彼岸。“大渡桥横铁索寒。”战后,毛泽东仔细察看了泸定桥的地势,感慨地说:“这样险要桥面的桥能夺取,说明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半生苦寻夺桥勇士

  战事紧张,勇士夺桥后立即各自归队,没来得及留下他们的名字。原本每役都该有的红军战报,在那一次也恰好遗失了。因此,参与夺桥的人数一度不能确定。
  一八六期的《战士报》写着:“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此后,还有22和23名勇士的说法。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杨成武的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最终被确定为22人。
  从1958年起,在泸定县从事教育工作的王永模,开始在全国范围寻找飞夺泸定桥勇士。1975年8月,王永模等人在赴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走访时,意外发现了刘梓华烈士的档案,其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几十年里,王永模跑遍大半个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南昌、重庆……经过媒体和爱国人士帮助,目前已确认了十二位勇士的姓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