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 特刊

解放军北平入城式 毛泽东指示必须经过东交民巷

华西都市报2021-07-01 22:03:43.0特刊

  提起北京胡同,很多人的印象便是灰墙青瓦,古院民居。然而,东交民巷却有着规模较大、数量众多的西洋建筑群,这条1500多米的巷子,实际上记录着中华民族半个世纪的屈辱历史。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各国在此修兵营、造碉堡、设银行、建警署,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和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在中国的“巢穴”。
  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根据《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列强的势力范围,一下子囊括了整个东交民巷地区。东交民巷管辖区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和设立衙署,行政管理权完全归使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1928年后,各国使馆虽相继迁往南京,但东交民巷旧址未废。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红旗引导下的威武之师走过前门箭楼,忽然向右拐了个弯,挺进东交民巷。现场百姓顿时雀跃欢呼。
  在制定解放军入城仪式行进路线时,毛泽东只提了一个简单但是却非常郑重的要求:解放军的入城式路线,必须要经过北平的一条重要道路——东交民巷。
  百年屈辱,一朝雪洗。
  后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特别指出:“北平入城式是两年半战争的总结;北平解放是全国打出来的,入城式是全部解放军的入城式。”
  他说,东交民巷是长在中国人脸上的一个疮,是到了根治的时候了。因此,解放军入城,必须大大方方地从东交民巷走过去,实际上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宣扬,也是在宣告当初那段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东交民巷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从备受欺凌到独立自主,中国人民展开百余年的不懈抗争。对于亿万中国人民而言,北平的和平解放预示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