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上圈组,昔日村民生活的遗迹被绿色覆盖。 新华社发
宁夏西海固曾千山万壑、干旱荒凉,分布着宁夏中南部山区的8个国家级贫困县,被联合国专家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如今的这里,在生态修复下,已成为绿树成荫的新土地。
今年年初,被观众称为“土味扶贫剧”的《山海情》爆火,将西海固拉到了更多人眼前。而当昔日漫天风沙,世代贫苦的记忆被唤醒;当艰难跋涉,几代人破局脱贫的努力被呈现,那些关于人和环境,生态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再次提醒着当下,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正延展至更远的未来。
西海固在哪里?1953年,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成立,下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西海固”的名称即分别取自三县首字。1955年11月18日,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改名为固原回族自治州。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几经变动,2001年7月7日,撤销宁夏固原地区(即西海固地区),设立地级固原市,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后一个由地区改为地级市的行政区域。
干旱缺水,成为西海固人民最深的记忆。水缺到什么程度?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常年干旱,年均降水量仅约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将这里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西海固土地极度贫瘠,即使高产的玉米,在这里亩产也不过200余斤,而种子就得40多斤。如果种小麦,平均亩产只有100斤。在居民的记忆中,家乡是被砍伐得光秃秃的荒山秃岭,当地就在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中徘徊。
上世纪70年代,宁夏南部山区开始反思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减贫实践。自1983年起,当地政府累计组织123万山区群众迁往黄河灌区,占宁夏现人口总数的约六分之一。
“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这是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银川城外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上的预言。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当年“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景象早已成为历史,这里已经从当年只有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发展成为拥有6万多人的“江南小镇”——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预言已成现实。
时间在走,“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时期,宁夏通过把34.5万人集中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和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以及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地方,让搬迁群众靠特色种养、劳务输出、商贸经营、道路运输摆脱贫困。“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时期,宁夏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因素,将安置区选择在近水、沿路的地方,通过产业配套、劳务移民等多种途径,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终于,“西海固变了!”
如今,迁出去的移民过上了好日子,迁出区的土地也得以休养生息。
如今在西海固,水蜜桃、火龙果、黄花菜生长旺盛……南果生北地,越来越多西海固人没种过、没见过甚至没听过的作物,正在这片大地上茁壮成长,成为这里走出贫困、可持续发展的“任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