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深圳市深南大道旁的邓小平画像前广场上休闲。(2008年10月14日摄)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这是刊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光明日报》和修改过的清样。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在光明日报社的社史展厅里,陈列着7张报纸大样的改样稿,泛黄的纸页上,留有鲜艳的红笔圈改痕迹。1978年5月11日,7次改样的内容见报——当天的《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短短6000字,激荡40余年。文章后来被称为“春风第一枝”,以“政治宣言”的姿态,发出思想解放和时代转折的先声,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事情可以回溯到更早之前。粉碎“四人帮”后,社会思想依然普遍困惑,禁锢难以消除。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的一篇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了“两个凡是”论调。“不可思议。”时任南京大学政治系教师的胡福明想了很久,决定批判它。
前后修改3次,1977年8月下旬,胡福明完成了8000字的初稿,拟定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年9月初,他把这篇文章寄给《光明日报》哲学组编辑王强华。
直到4个月后的1978年1月,胡福明终于收到回信。来自王强华的亲笔信回复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说什么,我们知道,要用,请胡福明再作些修改,“不要使人产生马列主义过时论的感觉”。
1978年4月上旬,经过近3个月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原定在《光明日报》哲学专刊第77期上发表。但《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看完这篇文章后,“觉得很重要,在副刊上发表分量不够,太可惜了,要作为重要文章放到第一版上发表”。
4月下旬的一天,在北京开会的胡福明被邀请到光明日报社,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会后,胡福明继续修改文章。
定稿后的文章并没有第一时间刊发在《光明日报》上。1978年5月10日,在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的直接指导下,中央党校出版的《理论动态》上,首次刊出这篇文章。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这篇文章;新华社当天向全国全文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转载。
平地惊雷,一场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轰轰烈烈拉开序幕,解放思想的号角就此吹响。
1978年6月2日,在“实践标准”和“两个凡是”激烈争斗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批驳了“两个凡是”思潮,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发表讲话。他鲜明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并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邓小平的这次讲话,也成为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也标志着党和国家翻越了解放思想的第一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