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7 特刊

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川人从不缺席

华西都市报2021-07-01 22:03:58.0特刊

  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川人从不缺席。四川省地方志办的志书专家介绍,勤劳勇敢的四川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彰显着爱国热情。
  川人从不负国,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危难时刻,四川人不负诺言、争做贡献,体现了坚忍、乐观、热情,以及骨子里的血性,折射出可贵的主人翁意识和四川优秀文化的精神基因。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四川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英模人物,诸如赵一曼、江竹筠、张思德、黄继光……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专家在查阅《四川省志》和其他史料后说,当年广大四川青壮年热烈响应祖国召唤,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在全省农村,有大批青年农民报名参军,仅川北20天内就有26500名青年要求参军。
  延安。“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位于枣园革命旧址的北侧,是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而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原址。广场中轴线上铺设有29块红色花岗岩五角星,象征张思德29岁年轻的生命是红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1915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初六),张思德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把他抱给婶母收养。他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18岁的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8月,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
  到了立秋,天气开始转凉,按照当时的生活条件,冬季取暖全靠炭,张思德所在生产队的任务是烧制10万斤木炭。
  烧制木炭,首先得上山伐树、建炭窑。9月5日早上派工时,张思德主动把自己分到最远的一处山场(延安安塞县庙河沟)挖炭窑,与他一起的还有战士白满仓。见战友朱旭明没有挖炭窑的经验,张思德就叫他上山砍树。
  据朱旭明后来回忆,张思德牺牲那天上午,大家干得都很起劲,不知不觉已近晌午。“救命啊,窑塌啦!”在其他人正要放倒一棵青冈树时,突然听到窑洞方向传来带着哭声的喊叫。战士们扔下刀锯,飞跑过去,只见白满仓已被土埋到脖子。朱旭明立即和随后赶来的战友小李,一边使劲扒开压在白满仓身上的泥土,一边拼命地往外拽他。“快,快,里头的,张思德!”白满仓上气不接下气地呼喊。
  “张思德被埋进去啦!”大家一边用双手扒炭窑里的土,一边扯着嗓子呼喊起来,不少人双手扒出了鲜血。扒到里头的小窑洞时,终于扒到了张思德。当同志们把他扒出来时,只见他双眼紧闭,脸色乌紫,嘴角渗出血丝,已停止了呼吸。
  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的追悼会在延安枣园操场举行,毛泽东亲笔写了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在追悼会现场发表了著名的讲话《为人民服务》。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为人民服务”被毛泽东再次深入阐述,这句话也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此后,毛泽东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题写“为人民服务”,不断展现其蕴含的精神力量。
  1945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昊南

  在自贡市富顺县富世镇釜江街的一栋老房子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见到了年过八旬的抗美援朝老兵宋祯和他的妻子贾其芳。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宋祯打开了话匣子,聊起了年少时的血气方刚和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

保家卫国
青春少年报名“敢死队”

  1950年7月,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可就在这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纠结15国军队,武装干涉朝鲜内政,且不顾中国的多次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央向全国热血青年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
  当时,正值青春少年的宋祯从富顺二中毕业后,在富顺县征粮大队工作。听说富顺要组建一支“敢死队”奔赴朝鲜战场,他第一时间找到队长,申请参加。读过书的宋祯能说会写,工作积极,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已被确定为后备干部人选,他的这一请求自然未被批准。然而,满腔报国热情的宋祯意志坚决,他不甘心地多次向有关部门请求,最终如愿获准,前往重庆援朝办报到。
  当年10月29日,宋祯以一名志愿军战士的身份跨过鸭绿江,如愿分配到战斗一线。当时,战事异常激烈,战况均是以简报形式发放到阵地上进行宣读,以鼓舞士气。由于志愿军战士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一线战士因不识字,无法宣读简报。宋祯知悉情况后大胆创新,把简报内容汇编成一个个以真人真事为背景的小故事。这样的战地宣讲有血有肉,战士们喜闻乐见,一听就懂,显著提高了宣传效果。此举得到前线部队首长的高度赞扬。
  在争夺某高地主峰的激战中,宋祯为了实地采访编报宣讲稿,冒着枪林弹雨,一直坚守在战斗最前线,将我军在战斗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在第一时间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前线的军威士气。就这样,在激战中没放一枪的他,在战斗胜利后得到部队嘉奖并荣立三等功。
  宋祯在朝鲜战斗了5年,先后经历了5次大的战役。他曾以高度机智的警戒方案,成功粉碎了美军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夜袭,打得美军丢盔弃甲。在一次大战中,他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以备用枕木搭建之法,在敌机密集轰炸下,主动领命快速抢修桥梁成功,为战斗胜利赢得先机。抗美援朝的5年中,他凭借机智和顽强,荣立三等功2次,用行动践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呕心沥血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宋祯选择回到富顺县继续工作。县里根据他的能力和表现,欲将其安排到发展前途较好的机关任职。可宋祯却执意选择到偏远的杜快二小教书,他想通过教育提高下一代的文化素质,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宋祯把理论知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军人的果敢作风应用到教学上。教学中,宋祯纪律严明,“军令如山”。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评优评先当班干部。成绩不好、行为不矩的学生,则会受到训诫和教导。在宋祯的严明纪律下,许多调皮捣蛋的学生都变得规规矩矩。
  宋祯教书重视品德教养、个性引导和德智体全面发展。他从教19年,受其影响,学生中有48人参军(其中任排、连、团职务的有10余人),有12人走上教师或行政岗位,27人在全国各地创办企业。

张真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
老兵档案
姓名:

宋祯

籍贯:

自贡富顺

经历:

1950年10月,宋祯以一名志愿军战士的身份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投入战斗一线。当时,战事异常激烈,战况均以简报形式在前沿阵地上分发、宣读,以鼓舞士气。作为前线宣传员的宋祯,为了让不识字的战士“读懂”简报,把真人真事汇编成故事,进行生动宣讲。在争夺某高地主峰的激战中,宋祯一直坚守最前线,将我军在战斗中涌现的英雄事迹在第一时间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军威士气。没放一枪的他,在战斗胜利后获得嘉奖并荣立三等功。
  我们要深刻铭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百年艰辛历程,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