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主城区一角。王东摄
攀钢百米钢轨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东摄
攀枝花是养身、养心、养智和避寒、避暑、避霾的理想胜地。 苏波摄
攀枝花城镇化率66.7%,居全省第二位。王东摄
攀枝花正在打破交通瓶颈,加快建设四川南向开放门户。 刘家成摄
攀枝花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二。王东摄
1965年3月,毛泽东在《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彼时,国际局势暗流涌动,国内三线建设拉开大幕,“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的问题,是战略问题。”
1965年11月,邓小平视察攀枝花。在实地走访并在“十三幢”观看了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沙盘模型后,称赞“这里得天独厚!”“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此后,全国各地数十万建设大军奔赴攀枝花,在无水、无电、无路、无住房等艰苦条件下,攻克了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这个世界性难题,在2.5平方公里坡地上建成被誉为“象牙微雕钢城”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突破“地质禁区”建成被誉为世界铁路史奇迹的成昆铁路……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
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我国工业、经济战略格局,还孕育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为攀枝花厚植了火红的英雄基因。这座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也成为了国家三线建设的成功缩影和光辉典范。
作为一座因三线建设而生的城市,攀枝花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76种,其中钒、钛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三和第一。
如今,攀枝花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取得了长足发展,钒产品、钛精矿等产能产量居全国第一,已具备钛材、钛管、钛丝、钛粉等生产能力,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用钢、家电用钢、军工用钢生产基地,也是国内第一、世界顶级的钢轨生产基地,被全域纳入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依托钒钛磁铁矿建立的攀钢,已成为全球第一的产钒企业和我国最大的钛原料钛加工企业。特别是攀钢含钒百米钢轨,作为国内唯一获得“国家出口免检”证书的顶级钢轨,被广泛应用在京津高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要工程和高寒高海拔项目,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助力中国高铁跑出世界速度。
除了钒钛,攀枝花还有阳光。攀枝花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拥有特别适宜人类休养生息的海拔高度、温度和湿度,年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气温20.3℃,森林覆盖率达62.12%,空气质量优良,PM2.5值常年低于32微克/立方米,冬暖夏凉,是养身、养心、养智和避寒、避暑、避霾的理想胜地。
攀枝花还是四川唯一的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立体农业示范点和“南菜北调”基地,盛产芒果、枇杷、石榴、樱桃等优质水果。其中,攀枝花芒果畅销国内外,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首批保护工程、全国百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近年来,攀枝花大力发展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时段开发的康养产业,在全国率先发布康养产业地方标准,创办国内首家康养学院,成为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固定会址。建成米易县城、普达阳光、红格小镇太阳湖、迤沙拉古村落等一大批康养品牌项目。获评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50强等,成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如今,攀枝花正紧扣省委对攀枝花发展提出的“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以及“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的“3+2”定位要求,大力传承弘扬“三线精神”,推动攀枝花市域、川西南滇西北、国内国际“三个圈层”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