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7 特刊

百年机遇中靠制造崛起 德阳要建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板块

华西都市报2021-07-01 22:05:27.0特刊

德阳制造、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转轮在白鹤滩水电站完成吊装。

感谢党中央、回报全社会——东汽2008年遭地震毁损后的誓师动员大会。 谢瑞发摄

  1967年第一台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投产,开始了东方电机火电设备的制造。

今日德阳。

  建党百年前夕,大国工程白鹤滩,跳动“心脏”,输送电能。大坝之下,全球首套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高速运转。国之重器,再添“德阳制造”。
  德阳,这方土地上,铸造技艺,耀古烁今。数千年前,古蜀国人,用三星堆青铜文明,开长江文明之源,植古蜀文化之根。而后,它便在历史长河中,静静沉睡。
  一百年前,秉持信念的共产党人,誓要唤醒东方巨龙。嘉兴南湖的红船上,燃起星火。
  1927年4月,光明的火种,在德阳点燃,中共绵竹支部正式成立。此后,在党的领导下,无数德阳人,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奔走呼号。
  贫苦的德阳,在1949年底,迎来解放。然而,刚刚重归宁静的山河,又受到美帝国主义的威胁。德阳青年,穿上戎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上甘岭上,中江儿郎黄继光,用血肉之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壮烈丰碑,世人敬仰。
  百废待兴的中国,强敌环伺。党中央高瞻远瞩,在祖国西部,部署“三线建设”。小城德阳,承担强国使命。数万大军,开赴高山深谷。国防、经济,迅猛发展,西部小城,崛起为工业重镇。
  改革大潮中,这里的人们,敢为天下先。广汉向阳,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成就“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
  因“三线建设”而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1983年,德阳市,破茧而出。此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德阳风帆正劲。
  欣欣向荣时,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家园破碎,大地呜咽。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很快,山河重塑。
  从古老文明三星堆,到“三线建设”,精湛的铸造基因被唤醒。如今的德阳,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全国第一。白鹤滩水电站、国产大飞机C919、神舟飞船、华龙一号、极地号钻机、港珠澳大桥……大国重器,皆有德阳制造的身影。
  德阳装备,还搭上常态化开行的“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德阳-钦州港),乘“一带一路”东风,通江达海,装备世界。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业已成型。
  “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作为离成都最近的城市,凭借成德间将形成的“10高18快13轨”,德阳看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带来的第三次重大发展机遇,将加快构建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板块。
  成德同城化,天府新未来。不仅要南有天府新区,北有天府旌城,天府数谷,也已进入德阳未来蓝图。
  三星堆、大熊猫、白马关、绵竹年画……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德阳,每年冬季,还会上演候鸟与城市和谐相处的自然奇观。“硬核”德阳,也能看见诗与远方。
  “十四五”已经开局,蓝图已绘就,德阳锚定“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智造基地、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绿色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奋勇前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王攀 王祥龙
  除署名外 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