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佛,得到了系统有效的保护。
1911年的乐山大佛,满目疮痍,杂草丛生。
斑驳或缤纷的图、凄凉或豪迈的诗、淡雅或浓烈的画、残破或精美的门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四川乐山大佛景区连续推出“图说、诗说、画说、票说”四个专题,回顾这座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的百年变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梳理“四说”发现,百年时光交错之间,乐山大佛遗产保护越发有效、旅游发展越发繁荣、文化影响越发广泛——这座1218岁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正越来越好。
据史料记载,自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完工以来,乐山大佛有据可查的修缮共12次,其中古代有两次,民国时期有3次,新中国成立后则有7次。特别是最近的2018年至2019年这次勘测维护后,经过全面诊疗的大佛焕发了新的生机。
保护频率加快、保护举措加强,保护意识也从自发走向自觉。1982年,乐山大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2020年,《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施行,这是中国首次由设区的市为世界双遗产保护进行的专门立法。
作为祖先留下来的瑰宝,在保护好大佛的同时,人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它被更多人认识和欣赏。但在漫长的岁月里,虽然有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咏叹,但大佛并没有真正成为景区,也没有真正的旅游产业——直到1971年,乐山大佛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50年来,从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品质不断提升;从凌云山到嘉州长卷再到大佛文化广场,游览范围持续扩大;从游山到游江再到夜游三江,项目产品不断丰富……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从世界各地前来,并且停留时间越来越长。
“图说”里,最缤纷的是今日之大佛;“诗说”中,古人诗句在今日通过网络广为流传;“画说”里,现当代名家笔下的凌云乌尤各具神韵;“票说”中,1971年以来的49类各种门票本身就是艺术品。
图诗画票之外,《神秘的大佛》引领了国产电影一个时代,《风云雄霸天下》里有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佛语·守望彼岸》是正在广为传唱的经典。还有寓意美好的“抱佛脚”文创系列,夏日里清凉的“灵宝塔”冰淇淋,以及年轻人微信表情包里随时跳出的“乐小佛”……它们是大佛文化的延伸,也是极具特色的乐山礼物。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走进新的时代,大佛的未来更让人期许——今年3月,乐山大佛景区文旅“四篇文章”项目工作正式启动,投资78.73亿元的29个文旅项目,如今正在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