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街头问政。
收集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建议。
工作人员查看复垦田问题解决情况。
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把脉问诊。
家庭农场红红火火。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广安市岳池县聚焦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问题,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使各领域各部门立足本职本岗,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广大群众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党史学习提升民生温度的“岳池路径”越走越宽。
“老乡,我们是县纪委监委的工作人员,来看一下你们的复垦田问题解决情况。如果问题解决走形式、不到位,都可以直接跟我们说……”
近日,岳池县纪委监委“回访”工作组来到裕民镇向家坪村,走访调查该村灵泉寺水库工程土地复垦情况。
“解决好了,现在田里的草根、石子都处理干净了,插秧完全没有问题。”翠绿点缀的农田里,正在插秧的张天兵告诉工作人员。
然而,现在群众满意的“良田”,在此前一段时期,曾因水库工程征地后复垦不力,到处乱石覆盖、杂草丛生,被称为“凉田”,群众多次反映未得到解决,最终被该县《阳光问廉》节目曝光。县纪委监委督促问题涉及的县水务局、裕民镇立即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间、整改内容、整改责任,成立工作专班,倒排工期,压茬推进。
随后,岳池县水务局组织有关单位有序施工,裕民镇组建综合协调、作风整顿等6个工作组协调整改,在县纪委监委的全程监督下,该田地复垦整改完成。
推动“凉田”整改复归良田,疏通群众心中“堵点”,是该县纪委监委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一次生动实践。连日来,该县纪检监察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办事大厅、企业等,收集问题线索,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同时,及时纠正群众诉求背后反映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处置违纪违规问题线索。
“学习党史,要落到解决实际问题、为民服务上来。”岳池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该县纪委监委针对性地将学习党史和纪检监察工作有机结合,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此推动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做到知行合一,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有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
此外,县纪委监委牵头收集梳理全县“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逐项细化责任、明确时限,督促相关部门解决,集中攻坚一批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县纪委监委机关党委组织党员参加“党员多跑腿·保群众安心”等志愿服务活动。
“岳池县纪委监委将聚焦监督主责主业,持续抓好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及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确保党史学习教育不走过场。”岳池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王萍如是说。
“我认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结合当前重点工作,不仅要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还要严肃查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4月12日,岳池县纪委监委机关第一支部党员代表李韬围绕“学史、明理、增信”主题,结合工作实际,分享了党史学习的心得体会。
学党史,见行动。县纪委监委把党史学习教育与纪检监察工作充分结合,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组织全县纪检监察干部深入一线,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难点、疏通服务堵点,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老谢,最近气温低,要注意保暖,防止死苗。”近日,天平镇纪委书记邓勇再次来到种植大户周兴凯家,关心秧苗生长情况。“多亏你了,邓书记,现在秧苗长势良好。”周兴凯感谢之情溢于言表。可是在一个月前,他还是愁容满面。
周兴凯家耕种了约110亩水稻,今年却差了75斤谷种。“邓书记,能不能想办法解决一下。”前不久,邓勇在“党史学习见行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深入一线收集群众诉求,周兴凯当面反映。
邓勇回到镇上后,赓即联系种子站解决了老周的“难事”。“各位老乡,过河桥预计本月底开工,汛期前完成……”与周兴凯交流后,邓勇又赶往安东村宣布这个好消息。
这个好消息,得从此前的一次走访说起。“邓书记,我们8组的过河问题太恼火了,能不能修座桥?”安东村8组村民唐先贵反映,该组一条3米宽的河沟,将田地分隔开,要想过河,得绕路1.2公里,村民出行、耕作极其不便。
事关群众利益,邓勇多次联系协调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历时1个月,终于争取到省定的人行便民桥项目,项目一旦实施竣工,该组40户共130余人过河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为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岳池县结合实际制定党史学习教育21项行动举措,列出清单,下发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加强跟踪问效,对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严肃追责问责。
今年二季度以来,岳池县累计组织各级各部门走访群众178395户,开展“面对面”接访54次,街头问政64次,村头问政坝坝会279次,共收集群众问题4296个,已解决406个;收集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建议110条,已采纳98条;收集群众不满意问题94个,已解决80个。
陈文韬 朱俊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
一座座钢架大棚立于田间,一处处产业基地热火朝天……在广安市岳池县的田间地头,传统农业生产的印迹正逐渐褪去,特色富民产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近年来,岳池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鼓励农民转变农业发展模式,调整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特色明显、质量安全、效益突出”的现代农业之路。
“揉面要用力,揉出劲道来,挂的时候要挂高,烘干之后必须马上装好。”在岳池县鱼峰乡大石门村,一家新落成的挂面生产企业已投入运营。原来,该村村民陆永胜是“陆氏骑龙手工面”传承人,他虽然手艺精湛,但一直是家庭式小作坊生产。为激发发展新动能,让作坊变工厂,在鱼峰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大石门村集体投资,建起了这家手工面生产企业。
“我们家这门手艺,传到我这代已经是第四代了,我们家手工面采用传统纯手工制作方式,劲道爽口,久煮不浑汤。”陆永胜说,“虽然特色明显,但也深知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这种家庭作坊的模式已经丧失竞争力,好在政府帮我们建起了企业,我一定会继续做好面,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陆永胜说。
集体注入资金,挖掘传统工艺,不仅盘活了集体经济,还让传统家庭小作坊成长为现代生产企业。现在,骑龙手工面不再逢场天摆地摊,而是通过线上线下走上了人们的餐桌,日产量达5000斤左右。
近年来,岳池县加大农业产业发展转型步伐,立足传统手艺,打造特色品牌,从粗放的家庭作坊生产向精细的规模化企业生产转变,全力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连日来,岳池县农业农村局与西华师范大学联合组织农业专家组成科技特派团深入各乡镇走访,通过田间课堂、技术培训等方式,为农业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以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田间课堂上,专家给学员们讲解植物黄斑病的病症,演示百菌清烟雾剂等新型农药的用法。“在烟熏结束之后,我们要及时对作物追施氮肥和钾肥。”专家事无巨细将技术传授给学员。
在鱼峰乡老门垭村蔬菜种植基地,专家们针对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坐果率低、落花、黄斑病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诊断,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建议。随后,专家们又来到青蛙养殖基地,结合市场前景,系统地为业主们讲解养蛙实用技术及青蛙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应对措施。
经过半天的学习,业主文云国收获颇丰。他说:“专家专门过来手把手指导,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解除了我之前在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一些疑惑。”
今年以来,岳池县已组织57名技术人才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及时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政策信息服务。截至目前,岳池县科技特派团累计开展田间培训、送技术下乡等活动10余次,发放培训资料1000余份,培训农民群众200余人次。
近段时间,岳池县乔家镇催龙村村民唐明和眉眼含笑,他告诉记者,他家养的春蚕已经全部上蔟,再过两天就可以摘茧上市了。
2019年,唐明和发展桑园60亩,目前还在初产期。“我们以家庭的方式成立养殖基地,然后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经营,每年的收益变得更高了。”唐明和说。
乔家镇一直都有养蚕的习惯,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村民意识到“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在镇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村里养殖大户“抱团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蚕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岳池县蚕业管理站副站长吴奇介绍说,下一步,争取在2025年全县发展高标准桑园10000亩,年养蚕20000张以上,产茧达到80万公斤。
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如今岳池正乘着“三农”发展的春风,开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征程,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画卷,正在岳池大地上徐徐展开。
朱俊吉 郑仁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