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五小每日晨跑活动,成了校园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成都以文翁兴学、千年石室为开源,关心教育、崇尚教育是这座城市的优良传统。作为服务成都社会经济发展、寄托百万家庭幸福美好生活的民生工程,教育备受市民关注。
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实实在在成果,成都市教育局始终坚持把市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牢记为民宗旨,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一以贯之地为民办实事、舒民忧、解民困。
如何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不仅是社会关心的话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奋力推进的头等大事。
今年2月,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明确提到“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让孩子们有好学上、能上好学。市教育局坚持统筹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市民需求,坚持城市更新到哪里教育就配套到哪里、产业推进到哪里教育就跟进到哪里、项目落地到哪里教育就服务到哪里。
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通过实施学位供给增加、优质学校培育、素质教育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五大行动,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2021年,全市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80所,增加学位10万个,千方百计地增加学位供给,努力解决市民子女就学难题,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服务赋能。市教育局将启动50所省级示范园和市一级园的创建工作,从资源扩充、优质均衡、课程师资等多方面推动建设更多优质普惠的幼儿园。此外,还将重点培育60所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提升68所公办初中办学水平,申创5所省级示范高中,实现每个区(市)县都有1所省一级示范高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市民身边的学校成长成为有特色、有口碑、有品质的好学校。
每年的招生入学季,家长们高度关注招生入学政策的情况,家长关心的就是市教育局要着力解决的,在招生入学政策上面,市教育局以惠民便民为出发点,多措并举,体现了教育温度、增进了市民情感。
响应国家号召,为双胞胎(多胞胎)、多子女就学提供便利。市教育局明确提出:双胞胎(多胞胎)子女参加电脑随机录取时,家长可自愿申请“双胞胎(多胞胎)绑定”电脑随机录取。此外,因电脑随机录取导致多子女可能就读不同学校的,家长可提出申请其他子女与已入学子女就读同一学校,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参照家长意愿统筹安排。这个政策,解决了以往两孩、三孩不能在同一个学校就学的问题,方便了父母接送,为家长往返奔波“减负”。今年,是这个政策执行的第一年,成都也是全国首个出台该项政策的城市,目前已安置1524名多子女就读同一学校,老百姓普遍认为这个政策最有温度,为成都教育点赞。
发布“两张清单”规范招生行为。每年的招生入学季,往往伴随着家长的集体焦虑,尤其是一些不良机构和个人忽悠学生及家长,鼓动择校热,让教育大环境平静不下来。针对这个情况,市教育局公布了“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明确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落实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培训机构各方责任。同时组织开展招生入学政策“进社区、进工厂、进高校、进园区、进机关”活动,安排中小学幼儿园对毕业班学生(幼儿)家长进行政策解读宣讲,极大地缓解了家长对招生入学的焦虑,有效遏制了部分不良自媒体的误导,让教育的环境和生态风清气正。
数据多跑路,推行随迁子女就学“一网通办”。2021年,市教育局开发了“成都市随迁子女就学服务管理平台”,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网上通知、一网通办”。相关部门等实现数据共享,减少证明材料的重复提交,为随迁子女入学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今年通过网上申请办理的随迁子女就学人数达61770人。市教育局首次采用短信通知的方式,提前一年向幼儿园中班小朋友和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告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信息,让政策覆盖更精准、服务更有效。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年轻化,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市教育局始终坚持将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紧抓教育教学这个环节,确保心理健康课程进课表、进课堂,督促各学校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每学期至少开展1节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让孩子们能在课堂上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第二是紧抓学校管理这个环节,推动全市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老师发挥专业优势,在孩子需要心理疏导时给予指导,出现心理危机时能第一时间干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常态化推动学生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筛查,每学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推动每所学校建立心理健康工作预防、预警、干预工作方案,实现“一期一筛”“一人一案”“一校一策”。市县校三级将建立分级处理的机制,一般心理问题由学校班主任和心理老师进行辅导。严重心理问题,聘请专业力量为学生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高危人群,商请卫健等部门进行转诊治疗。
强化家校协同,6月10日,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成立,将依托中心开展全市家庭教育系列工作,指导各级各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以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今年,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规定。市教育局将五项管理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来抓,把工作落实到不到位、成效显不显著、市民受不受益作为检验该项工作的评价标准,全面推动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坚决扭转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市教育局印发了《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作业及考试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目前,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家长满意度明显提高。
保证学生充足睡眠。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合理确定中小学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明确要求校外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让孩子们有充足的睡眠,减少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
管好手机,提升孩子们的专注力。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开展全市中小学生手机管理专项督导,录制《Hello校长》节目,发布《孩子,请放下你的手机!》等文章,引导家长多陪伴孩子,逐渐使学生从手机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专注于课本、专注于知识、专注于课堂。
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防止问题读物进入校园。指导学校建立课外读物的遴选、审核机制,明确读物价值取向和适宜性,让孩子们阅读家长和社会放心的好书。
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强化学生体质。严格要求各级各学校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推动锦江区等4个区(县)整体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充分发挥405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680所省市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保证每个孩子能够充分舒展筋骨,放松心情。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