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芍出席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主席台右一),分享四川医养结合经验。
2023年,八医院将建成康复疗养楼(二期建设项目),届时医院床位将达2100余张,进一步提升医养服务能力。图为医院鸟瞰效果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亿,占比18.70%,较10年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创造美满幸福的老年生活,离不开高质量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早在2005年,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八医院”)就率先针对老年、慢性病失能失智患者,提出‘医养结合’模式,一经推出,医院床位迅速供不应求。从当初的400张床位,发展到现在1200张床位,依然一床难求。近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八医院党委书记陈芍介绍医院医养结合工作,为全国基层老年医养服务贡献“成都经验”。
陈芍认为,医养结合的基础在于医疗。“我们分析了老年疾病谱,根据给老年患者或给他的家庭带来的压力或痛苦大小等情况,重点打造了多个特色服务科室,着力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老年康复医学科是市级公立医院规模最大的老年康复治疗中心,拥有康复机器人等先进康复器材,以现代康复和传统中医康复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治疗。
针对目前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益增多的情况,八医院把普通医院的神经内科建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综合管理示范区。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采取“基础医疗+工娱康复+专业照护”综合服务,着力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此外,八医院还把专业的临终关怀科建设成有温度的安宁疗护示范中心,并成为成都市临终关怀质控中心,牵头制定成都安宁疗护服务标准,开展培训,推进全市安宁疗护工作发展。“我们更加关怀人的本身,除了提供疼痛管理等,还有临终照护、心理慰藉等。”陈芍介绍道。
作为成都市老年服务示训中心,八医院成立照护管理部,着力培养“生活照料+护理技能+职业爱心”的专业实用型护理员,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照护管理培训体系,并制作教材向外推广。通过这些培训,让护理员既有生活照料能力,又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具备观察处理老年疾病的急救知识。目前,已培养专业实用型护理员2万余名,可有效满足6万-8万户家庭专业照护的需求,最大限度提升老年人健康服务获得感。
针对社会老龄化,国家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即:90%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因而在家或者社区的老人,会有更多的医养结合需求。
聚焦“健康老龄化战略”,八医院义不容辞,深感使命艰巨。为服务更多居家、社区养老的老人,陈芍介绍,八医院突破过去单一的医疗职能,于2014年成立健康服务部,专门负责“医养结合”对外服务工作,走出去发展。目前已与40余家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签署“关爱老人医养合作”协议。医院组建专业队伍定期到协作社区、养老机构提供巡诊、营养指导、康复指导、健康咨询讲座、健康档案管理、老年照护技能培训等服务,开通绿色快速转诊通道。同时在院外创新建立社区医护康养站,为社区老人开展居家护理、照护和安宁疗护等延伸服务,积极主动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把健康送到居民家门口。
如今,八医院已形成以院本部健康管理、养老、医疗、照护、安宁疗护、培训“六位一体”为核心,院外向社区、养老机构、护理院等辐射的立体网状医养结合模式,在成都率先探路“医养结合”,打造“医疗康复为基础,专业照护显特色,机构社区广覆盖,社会关爱聚能量”的特色服务模式,走出一条“医养结合”成都模式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