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辉煌的成都夜景。杨涛摄
行走在线路上的电力工人。
共产党员服务队为小区老人安装爱心门铃。
数读•近五年来释放改革红利近900亿元,2020年出台“电力助推复工复产十项举措”,各类政策叠加后降低用户用电成本达37.5亿元;
•四川电网规模居全国省级电网前列,500千伏线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分别位居国网系统第一和第二。
•国家电网系统内规模最大的省级枢纽电网之一,跨省外送能力达38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1905年,在中国西南腹地的成都,悄然亮起了四川的第一盏电灯。1921年,四川第一座水电站筹建,直到今天,这座百年风雨的水电站依旧在运转发电……百年之间,不断“充电”的四川,也迎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入夜,站在高楼之上俯瞰,成都等地万家灯火、街景璀璨,从烟火气的闹市街区,到一路向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到星罗棋布的办公楼宇,金融、科技、人才等资源在灯火通明中不断“发酵”。
人口众多的四川,是如何实现从无电到全民通电的?又是如何将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等东部地区,助力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呢?翻看四川电网百年发展的“历史画卷”,答案徐徐展开。
据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预测,今夏四川电网最大日用电量将突破10亿千瓦时。10亿度电,在当下可能是一天用电量,但在改革开放之初,甚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绝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1905年,时任四川总督的锡良从外地买回一台小型蒸汽发电机,在成都银元局内点亮四川的第一盏电灯。一年左右,成都开始筹办首家电灯公司——启明电灯公司,之后成都的东大街等地率先安装上300盏路灯,每晚供电5-6小时,在照亮街头的同时,也成了不少市民眼中的“稀奇”。
“当时制约电灯推广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电的生产和供应。”国网四川电力数字博物馆负责人介绍,直到1921年,四川第一座水电站才在泸县修建,“这座水电站至今还在运转,为四川提供清洁能源。”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电网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电网建设迎来蓬勃发展机遇。1993年,四川省电力公司成立;1998年,四川第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2002年,四川首次实现川电东送,一路向东抵达上海;2010年,四川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这项全球顶尖的超级输电工程承担着将盆地清洁能源送往东部地区的重任;2015年,四川无电地区全面实现通电;2016年,四川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在成都挂牌成立,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水电送端省级电力交易平台;2020年四川全社会用电量提升至约2865千瓦时,累计外送电量突破1.1万亿千瓦时,可以说上海亮起的每5盏灯中,就有一盏是四川的水电点亮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前,不仅电压不够,灯不亮,电费还高。”国网四川电力的电网建设者邹忠旋回忆,后来电压稳了、电费降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普及到千家万户,在享受电改变生活的同时,他也投身到四川电网的建设中。
今年6月18日,备受关注的白鹤滩水电站500千伏送出工程实现带电投运,白鹤滩水电站成功接入四川电网主网,具备向外送电条件。百年来,无数的电力建设者在盆地之上接力“编织”出一张连接四川各地和全国的电力天路,影响着近9亿人的用电,并在电网“脉动”之下,讲述起中国式的激情发展故事。
随着四川城市、农村电网的不断改造升级,家电不断普及、用户量大幅增加,电力的检修工作也随之增加。为了更好地服务好百姓,2002年,全国首批成建制的电力党员服务队在成都成立。除了带头抢险、抢修外,他们还长期为市民送去光明和温暖,扶贫济困,开展应急抢险,始终用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党联系群众的一道连心桥,被社区居民们亲切地称为“电力110”。
比如,国网四川电力成都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刘源和队员们,针对电瓶车充电难等问题,为61个社区安装了近300个电动车充电点;针对“黑楼道”问题,刘源和队员们为辖区老旧院落进行线路、楼道灯和开关的改造,还发起“照亮回家路”公益活动。同时,他们还是应急抢险中的逆行者,从“4·20”芦山地震到“8·8”九寨沟地震等,都有他们逆行而上、点亮救援灯火的身影。
不仅在成都,截至2020年底,国网四川电力已在全省21个市州121个县(市、区)建立共产党员服务队337支,建立社区服务点2300余个,共有队员5400余名。19年来,他们恪守“有呼必应,有难必帮”的承诺,善小而为,用真诚的服务和无私奉献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做好电力先行官,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