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一开始,几乎每个参加者都有热搜的机会。
这个节目已经成了国内“30+”女明星翻红的“必备良品”,很有号召力,制作方几乎找来了各种类型的女明星,甚至同类女明星都有备选,每项不止一位。最典型的是这次的偶像类女明星,Twins和王心凌属于同类型,为了保险,还加上了来自韩国的郑秀妍;以电视剧出道的,张天爱和吴谨言是同类;包括国内的顶级舞蹈家都有同款,有上海的朱洁静及北京的唐诗逸。
别的节目制作人估计都会眼红:哪里来的这么多顶尖选手?
第一季可能节目组还是尽力邀请,到了第二季、第三季,基本上就属于延伸式邀约,比如第一季万茜爆火,那么这次就有风格类似的演技派齐溪;第一季里几位乐队女性很出彩,这次也不例外要来几个,赵梦、于文文,外加刘恋;大家喜欢宁静的风格,那么这次就让她说个够,加上和那英缠斗的环节。总而言之,制作方可以豪气冲天地说,你们想要的,我们都给,甚至给双倍,保险外再加保险。
但给双倍就一定是节目爆红的法宝吗?显然不是,尤其是第一次公演后,关于《浪姐3》不好看的热搜也出现了。
其实第一次公演很难用简单的好看难看去评价,舞台和明星们也都算璀璨登场,最大的问题是璀璨后面的塑胶味道,太像一个按照模具出品的舞台。
塑胶感从何而来?既来自于节目组,也来自于明星本身,双方都在尽力掩饰真实,避免给人不好的印象,种种真情流露经过了认真塑造,可是别以为观众看不出来这是塑造。很多人说第一季的《乘风破浪的姐姐》是永远的神,我也记得第一季那种强大的名利场氛围,所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来参加这个节目应该展现什么,所以有了各种“真情流露”的场面。加上后期的剪辑包装,基本上就是淋漓尽致的名利场真人秀,什么都有:势利,某人看到某人不打招呼,冲上去找更大咖位的明星;放肆,不管多难听的歌声,我觉得我是最好的;傲慢,“还要自我介绍吗?那我这么多年白混了呗”——“静姐”的名言;争斗,不满于组合中自己的表现力不够,一定要多唱几句,开始了内斗。摄像机事无巨细的记录,剪辑外加字幕,使得《乘风破浪的姐姐1》成为了最好的“30+”女性真人秀。摄像机带领观众进入女明星的后台,尽情窥探了她们的优点缺点。好几位参加者事后也拼命辩解,说自己没有势利,没有处心积虑出位,但是没有丝毫作用,制作方和观众“同谋”构成了一个想象体,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后台”,漓淋尽致的撕扯现场,人性的优缺点都饱满,才能好看。
可是随着节目的成熟,制作方很难再诱骗姐姐们淋漓尽致地争斗了,所有人都有了防备心思,在镜头前显示自己的乖巧一面,从领头的宁静和那英开始,最多的话也就是,我们要赢。多么励志的范本。
忙忙碌碌,姐姐们在各处示好,“你好瘦你好美你好有亲和力”成为了频次最高的语言,每句话都是高情商的体现。就连首次登台,都不再有第一季里张雨绮那种放肆的左嗓子的表演,不善歌唱的女演员在这一季里选择了方言说唱,黄小蕾的四川rap、黄奕的上海说唱,都是精心准备的结果。
在摄影机的镜头下,有着十足表演经验的姐姐们表现得无比完美。
制作方显然也没有料到姐姐们的双商如此之高,被迫开始了吹毛求疵式的“宣传”,先是说于文文桀骜,说话带刺,上了热搜,可是在观众看来,于文文除了不太爱说话之外,实在是没啥大问题。而且在小队组合中尽心尽力,拉了一波好感。
于是瞄准了第二个目标:赵樱子,这位明显作品不多、表现力不够的女演员,因为认错了Twins里的两位,被骂上了热搜。她在车里聊天,问阿娇:“你是不是说话很直”,又接着被骂。
一群正当年的“姐姐们”虽然看着性感迷人,可是为了保险起见,个个收敛起个性。是姐姐们过于保护自己?其实也不是。社会越来越警惕加在女性身上的各种标签,综艺节目、网剧会据此进行调整,姐姐们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点,开始收敛自己的坏脾气,节制自己的真性情。
因为没有了真性情,所以要表演真性情,“飒”,照顾小姐妹,看淡名利,帅,这些中性无危险的特质,是社会主流乐意接受的特质,所以表达得格外卖力,可惜观众不太买账。
在缺乏了个人色彩的舞台上,唯一可靠的,可能就是打怀旧牌了。本来王心凌没有那么突出,但经过偶像训练的她,以及Twins、郑秀妍,还是在众人之中显示了自己的风格,越众而出,很快成为了焦点,尤其是速成舞台上多数人不过是机械表演的时候,她们的身体里流露出来的唱跳功底,成为了唯一可以养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