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丹麦附近海域拍摄的“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点。新华社 发
8月30日在德国卢布明拍摄的“北溪-1”天然气管道。 新华社 发
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北溪”两大天然气输送管道26日发生“漏气”现象,丹麦、瑞典地震学专家认为,位于两国管辖水域内的泄漏点附近发生了“水下爆炸”。俄罗斯“北溪-1”项目运营方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27日发表声明说,“北溪-1”和“北溪-2”海底输气管道的三条管线一天内同时发生损坏的情况前所未有,目前尚无法评估维修时间。
“北溪-1”管道2011年建成,东起俄罗斯维堡,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北溪-2”管道去年建成,与“北溪-1”基本平行,尚未投入使用,但仍有部分天然气封存在管道内。
欧洲联盟多国高官怀疑,“漏气”是由蓄意破坏所致,27日发声谴责。俄罗斯总统府克里姆林宫方面28日表示,俄参与破坏“北溪”管道的说法“荒谬、愚蠢”,这两条管道停止输气对俄方没有益处。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当日说,“我们从中受益了吗?没有,我们失去了一条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路线。”他指出,美国供应商则通过向欧洲兜售液化天然气获得高额利润,这些企业想趁机捞取更多收益。他同时呼吁相关国家与俄方沟通和对话,以弄清“北溪”管道损坏的来龙去脉。
路透社27日报道,丹麦、瑞典多名地震学家26日在“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点附近水域监测到两次强烈爆炸。
丹麦与格陵兰岛地质勘测所说,监测到的震动信号“与地震信号不同,确实类似于典型的爆炸信号”。与这一机构合作的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补充说,第二次爆炸威力更大,相当于引爆超过100公斤炸药释放的能量。爆炸在水中发生,而不是海底之下。
瑞典国家地震网专家比约恩·伦德27日告诉瑞典媒体:“这毫无疑问是爆炸。”
据丹麦和瑞典官方通报,“北溪-1”管道有两处泄漏点,位于丹麦博恩霍尔姆岛东北方向,分属于丹麦和瑞典海上专属经济区;“北溪-2”管道泄漏点在丹麦杜厄角以南。丹麦军方发布的航拍画面显示,管道泄漏区域的水面上有大量气泡。
瑞典外交大臣安·林德27日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写道,丹麦和瑞典专属经济区内的“北溪”管道发生天然气泄漏“很可能由关联暗中破坏的爆炸所致”,现阶段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由俄罗斯控股、设在瑞士的“北溪”项目运营企业27日发表声明说,“北溪”管道三条管线同一天遭遇损坏“前所未有”,暂时无法评估维修时间。
丹麦能源机构主管克里斯托弗·伯特绍说,泄漏规模非常大,修补“北溪-2”泄漏点的工作可能需要一周。“海面上充满了甲烷,这意味着泄漏区域发生爆炸的风险增加”。
对此,德国媒体报道称,对海床的这种疑似袭击绝非微不足道,它必须由特种部队进行,例如海军潜水员或潜艇。
欧洲联盟多国高官怀疑,“漏气”是由蓄意破坏所致。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说,欧盟将对蓄意破坏欧洲能源设施的行为作出最强烈回应。
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说,德国政府确信“北溪”管道泄漏并非自然发生或材料老化所致,而是“有针对性的袭击”。瑞典、丹麦两国首相说,“北溪”管道泄漏“显然是有意为之”。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说,“北溪”管道的紧急状态事关欧洲能源安全,不排除事故是破坏活动所致。
路透社援引一名关注欧洲安全事务人士的话报道,要追查“北溪”管道泄漏原因,需要问“谁将因此获益”。
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基金副主任阿列克谢·格里瓦奇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说,三条管线同时出问题,显然是“有人恶意所为”,而“谁在打击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的地位),这一点并没有被特别掩盖”。
格里瓦奇说,更换管道受损部分,再重新投入使用,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说,不论乌克兰局势如何变化,泄漏事件意味着俄罗斯今年冬季无法经由“北溪”管道向欧洲供气。
过去几年,美国一直施压德国等欧洲国家停止“北溪-2”管道建设,同时向欧洲兜售成本较高的美国液化天然气。乌克兰局势升级后,德国等欧盟国家寻求降低对俄能源依赖,但短期内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德国《明镜》周刊27日报道,据不愿公开姓名的消息人士透露,美国中央情报局今夏曾提醒德国政府,位于波罗的海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可能会遭到袭击。《明镜》就此向德国政府求证,一名政府发言人拒绝置评。
克里姆林宫方面28日说,俄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两大管道“北溪-1”和“北溪-2”出现漏气,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作为管道的所有者理应参与相关调查。佩斯科夫28日告诉媒体记者,俄气公司是“北溪”管道的所有者,理应参与相关调查。他说:“显而易见,没有俄气参与,调查无法开展。这些管道并不是无主的。”
这一破坏重要基础设施的事件,将给全球带来的一系列的长期影响。受泄漏事件影响,欧洲天然气价格27日上涨。路透社报道,当前天然气价格仍低于今年最高纪录,但相比去年同期已经翻了一倍。“北溪-1”和“北溪-2”管线的维修至少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冬天,欧洲通过“北溪”管线接收天然气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尽管“北溪-1”此前已经不再输气,“北溪-2”并未开通,但欧洲民众仍然抱有一线希望。
9月25日,数千德国民众在“北溪”管线的接收点——德国北部的卢布明市举行了示威活动,要求德国政府迅速启用“北溪-2”天然气管道并结束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现在,“北溪”开通的希望破灭了,欧洲人的“心气”一下子变得拔凉拔凉的。
近日,由于能源短缺,欧洲不少民众“穿越”回燃木取暖时代,提前为过冬囤积柴火。为应对能源危机,欧洲多国政府纷纷宣布重启煤电,同时大量从美国购买液化天然气。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美国既是欧洲能源危机的始作俑者,也是最大受益者,这也引发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反思。
崔洪建说,欧洲现在面临的能源问题,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长期形成的原因,也有短期的诱发因素,尤其是眼前的乌克兰危机。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在天然气这一块,欧洲能源对外依赖最大,40%以上是靠从俄罗斯进口。欧洲对俄罗斯的石油依赖是20%到30%。这就造成了目前欧洲能源问题的结构性因素。
崔洪建认为,能源一旦出问题,很快会在欧洲经济中形成一个不稳定的传导链。能源价格上涨会带动其他相关领域价格上涨。首先受到影响的是食品行业,包括一些依赖能源的制造业,比如化工、机电等,造成老百姓普遍能感受到的通货膨胀。
实际上,能源领域的问题很快就会传导至经济和民生领域。这就会引发两个问题,一是欧洲现在出现了经济衰退的风险。我们看到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实际上二季度经济已经出现了停滞。二是民生领域,今年冬天,欧洲民众不得不支付高额成本购买能源。所以,在欧洲多数国家,从能源到经济,再到民生,这样一条危机传导链已逐渐形成。在应对这场能源危机时,欧洲能想到的办法不多,其中有一条就是找到新的进口能源来替代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欧洲开始大量购买美国产的液化天然气,在今年6月份,也就是俄乌冲突爆发4个多月之后,据说欧洲从美国买的液化天然气数量已经超过了欧洲从俄罗斯购买的管道天然气数量,这就意味着美国正在取代俄罗斯,可能会成为欧洲最大的能源供应方。
所以,美国是这场能源危机的最大受益者。美国不仅打掉了俄罗斯对欧洲的能源供应,同时还取而代之,让欧洲今后不仅在安全上,而且在能源上更加依赖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