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 特别报道

这场论坛聊的都是爆款

华西都市报2023-06-12 02:33:47.0特别报道

  6月10日下午,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论坛在成都举办,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来自考古、文博、艺术、教育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汇集蓉城,用自身的经历表达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深海考古、馆校合作、数字技术、舞蹈诗剧、文博综艺……在论坛的讲述中,得以窥见文化遗产借助丰富多样的形式所发出的璀璨光芒。

从深海考古到三星堆文明
专家共话业内热点话题

  5月,国家文物局、海南省政府等单位在三亚发布我国深海考古工作最近取得的重大进展,引起网友的关注和好奇,相关话题也登上社交平台的热搜榜。论坛中,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以《迈向深海的中国水下考古》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孙键说,截至6月6日,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提取文物70余件、二号沉船提取文物20余件。“潜器回收后,立即对出水文物进行了清洗、浸泡、脱盐及取样等现场保护。”
  演讲最后,孙键也对深海考古进行了展望,他表示,“深海事业,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海域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水下文物。此次考古中,考古学家用科技之钥打开了深埋海底的历史之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发现过程,是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一次完美融合。对于具有高技术门槛的深海考古,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深海考古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他说。
  现场,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霍巍以《挖掘遗产价值,弘扬中华文化》为题带来了演讲,详解了他对四川文化遗产资源的认识,并特别提到了三星堆遗址。他说,近期,利用三维扫描和3D模型等科技手段,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及文保人员成功跨坑拼对了两件大型青铜器,分别是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
  “三星堆是古蜀瑰宝,我们为三星堆感到自豪,同时也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三星堆是古蜀文明,同时它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典范,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霍巍说。

从《只此青绿》到《国家宝藏》
用丰富形式讲好文物故事

  将时光倒回到2022年的除夕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用舞蹈之美引领观众步入充满现代意蕴的中华美学殿堂。这部取材于北宋王希孟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爆款”舞剧,一时之间爆红“出圈”,成为当年备受追捧的文化现象。
  论坛中,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以《用艺术讲好文物故事》为题,分享了这一爆款作品的诞生历程。“首先,我们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题与解题。《只此青绿》选择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他说。
  景小勇说,为了更好地舞绘《千里江山图》,使作品表现出宋代美学意境,创作前期,主创团队赴故宫博物院进行采风考察,就文物修复、传统绘画工艺,以及文物研究员的实际工作状态等进行了细致观摩学习,并与故宫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
  来到论坛现场的“爆款”文化节目生产者,还有中央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于蕾。在2017年年末的综艺市场,综艺《国家宝藏》的问世,犹如投下一枚重磅“炸弹”,颠覆了观众对于“文化类综艺”的认知。
  “节目爆火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技术,也就是节目整体的视觉呈现。”于蕾说,《国家宝藏》前两季创作了“国宝盒子”的视觉样态,“这样的设计来源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用逼真、震撼的视觉效果呈现文物样式。”
  演讲中,于蕾还说到了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中登场的四川文物:形象地刻画了东汉时期四川人制盐场景的东汉制盐画像砖、来自四川博物院的重量级文物后蜀残石经。“我们坚定了一个理想,希望把这个节目慢慢地做下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实习生 王邵佳 肖奕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