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要闻

牵住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成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华西都市报2023-07-04 02:51:46.0要闻

  科技创新,让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让服务业发展有了强劲引擎。科技创新,始终是成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7月3日,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召开。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提出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打造技术创新优势;聚焦创新生态,放大要素集聚优势;聚焦科技产业融合,培育成果转化优势。

龙泉驿区委书记邱向东:
用好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7月3日,在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分组讨论上,龙泉驿区委书记邱向东介绍,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作为全省全市制造业大区和工业化主阵地,正处于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具有紧迫的现实需求。
  从创新能力看,龙泉驿区内有高新技术企业383家,仅占全市总量的3.3%;国家级创新平台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缺失;龙泉驿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仅2.3%,尚不及3.1%的全市平均水平。“有工业无设计,有制造少科技”,成为制约龙泉驿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
  如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如何加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优化?结合龙泉驿区发展实际情况,邱向东表示,要用好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一手抓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省市大局、体现龙泉驿特色、彰显经开区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从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制造强区战略,坚持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产业互促共兴,坚持四链协同、着力建优产业发展生态三个方面着力。
  龙泉驿区将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汽车产业变革趋势,坚持稳油补电、存增并进、整零并重,在支持重点车企稳产提质增效的同时,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占比。依托中德智能网联基地突破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补链强链建设核心配套体系,打造全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发制造主要承载地。
  “要聚焦三产融合发展新趋势,深入推进数实融合、‘两业’融合,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企业智改数转、上云用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邱向东说,目前龙泉驿区围绕产业补链强链、城市补短提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如正加快打造东安湖品质商圈,建设龙湖东安天街、杉杉奥莱等商业综合体,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现代化。
  距离成都大运会开幕还有24天,记者了解到,龙泉驿区将统筹推进办赛营城惠民,持续提升环境品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展示成都城市风貌。精心策划推进“后大运时代”东安湖体育公园“一场三馆”、东安湖公园运营等特色消费场景打造,加快东安湖活力城建设。

都江堰市委书记蒋蔚炜:
科技赋能 做大做强“一主两辅”产业链

  科技赋能文旅,让互动更深刻,让产业更多元。7月3日,在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分组讨论上,都江堰市委书记蒋蔚炜从“顶流”董宇辉的带货,谈到了科技赋能产业的新思路。
  “董宇辉来带货两天,销售额达1.4亿元,颠覆了我们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蒋蔚炜说,以前促消费常用的方法多是在综合性商超搞促销、发优惠券,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董宇辉的带货模式,是将城市的文化和气质,与货品相结合,更受消费者欢迎。因此,要挖掘流量题材、做好爆点营销,以柔性化执法、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推动流量变销量。以都江堰消夏夜啤美食季为例,由啤酒、音乐、美食、旅游跨界布局构建出的包含文化、艺术、旅游、饮食、消费等要素在内的新型消费场域,将不断扩大都江堰人流、商流、文化IP的辐射范围。
  从现代服务业的思考,再到文旅市场的提升,蒋蔚炜认为,科技赋能将推进产业融合。“我们一年应该有2800万游客的到访,运用大数据画像,可以精准挖掘消费者的需求。不只是卖产品,也可以卖旅游服务。”蒋蔚炜说,都江堰将推动世界遗产文旅主轴建设、灌县古城有机更新,瞄准竞跑数字文旅、数字医疗新赛道,做大做强旅游业、绿色食品、大数据人工智能“一主两辅”产业链。同时,在重点片区推动文旅跟科技的深度融合,提升云上都江堰和数字新城区,把创意设计、传媒影视、现代文博做优做强。此外,将成灌快铁绿色优势、便捷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做优站点及综合交通枢纽周边场景营造、接驳换乘服务,提升旅游通达效率。

锦江区区长缪晓波:
加快呈现“灯等车”等智慧交通应用场景

  对于城市来说,谁能摸准科技产业创新变革的时代脉搏,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7月3日,在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分组讨论上,锦江区委副书记、区长缪晓波介绍,锦江区将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构建新兴产业生态。
  缪晓波说,锦江区将依托“车路协同”项目,打造智慧交通产业生态。“车路协同”项目以锦江大道为基础,是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项目,已吸引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和一些龙头企业机构成为“城市合伙人”,将加快共建智慧交通产业生态。
  其中,锦江大道已完成“双向八车道”改造,全线预留智能网联设备安装空间,正加快呈现“灯等车”等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并以此为示范,吸引更多V2X、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科技企业参与合作。同时,依托“全国唯一的同时具备市政、高速、乡野、高原、雪地等多种道路测试环境”的战略资源优势,招引智能网联汽车厂商和自动驾驶研发企业入驻参与测试。
  此外,锦江区还将围绕“综合的站”招引交通服务企业,将锦江大道沿线公交站台建设作为场景机会,招引广告、共享出行等泛交通服务企业共建集便利店、充电、WiFi、策展营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站台,实现群众得便利、企业得宣传。围绕“强大的云”招引人工智能企业。以智慧交通中枢平台研发为场景机会,联合华为集团等龙头企业、国创中心等“国家队”,广泛招引上下游企业参与,力争在车联网标准、智慧交通调度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中铁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杜俊:
通过“中试”有效激活科研成果

  今年,成都把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进一步打通成果转化要素渠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助力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决定》给了企业,尤其是我们作为科技型企业代表极大的鼓舞和信心。”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杜俊在听完讲话后说,《决定》里提到的中试平台和未来产业布局对于提升整个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来讲,既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也契合地方的发展。“比如未来产业,如果现在布局得好,对于未来就能看得更准,也把握得更准了。”
  杜俊认为,中试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这正是成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目前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之间的路径很多没有打通,好多成果都是躺在高校或者企业的实验室里。”杜俊说,通过中试平台和市场建立有机的结合和联系之后,可以有效地激活科研成果,让它真正发挥作用。
  据介绍,中铁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是铁道部于1959年在成都成立的隧道科学技术研究所和1961年在兰州成立的西北研究所,主要致力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工程地质与灾害防治、桥梁及结构工程等专业领域的科研、设计、监理、检测、施工和配套产品研发,通过多年的科技创新,积累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为以成昆、青藏、中老等铁路工程,川藏、渝黔、雅西等公路工程,成都、深圳、青岛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为代表的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
  “企业应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把科技研发和转化与市场相结合,才能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发展乃至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杜俊表示,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中铁科学研究院主持或参建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下一步,该院将充分发挥研发平台作用,促进企业、行业和地方的契合发展,聚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结合地方中试平台和未来产业布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打通成果通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杨芮雯 杨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