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要闻

“省保”大院藏着马氏家族兴旺的密码

华西都市报2023-07-27 03:48:11.0要闻

马氏后裔祭祖。

马家大院正屋大门上的家规对联。

  南充市南部县鞍子山下的马家沟有一座已有200多年历史的马家大院,整个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200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院正堂屋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上联“孝悌忠信无外伦纪”,下联“礼义廉耻莫大纲常”,这副对联是马氏先祖留下的“家风家规”,也是马氏子孙200多年来兴旺发达的密码。
  马家沟距南部县城40公里,这里山高林密,交通闭塞,为什么会矗立着这么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呢?7月22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探访了这座百年大院。

此处心安是吾乡
清代千总告老还乡建大院

  清代初年,出生于马家沟的马家后人马礼祥,自幼饱读诗书、精通武艺,后来投身军营,立下显赫战功,最终官至千总。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年老体衰的马礼祥告老还乡,定居马家沟。
  马礼祥一生淡泊名利,十分注重培养良好的家风,于是立下家规,要求子孙后代谨记行善积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和睦等人之常伦,并制定了违背家规者将受到杖责以及罚钱20吊等惩戒措施。
  在马礼祥的言传身教下,他的3个儿子恪守家规,耕读传家。三儿子马兵龙更是在中举之后毅然放弃入朝做官的机会,选择了在家孝敬双亲,教育子女。
  而马家大院的修建,从设计到完工,前后花费了三年六个月时间。200多年来,大院历经战火、地震、洪水等灾难,但至今保存完好。
  马家大院三面环山,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单檐悬山顶,青瓦屋面,穿斗结构,上房正堂屋及左右侧间为平房,左右厢房及下房均为一楼一底,有吊脚廊道。建筑木材用料选伐自当地的楠柏之木,每根庭柱均雕刻有狮子龙头。大院房檐、窗户等建筑构件上比比皆是木雕作品,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寿星跨鹤、花草虫鱼等图案。大院上房的正堂屋,有一处镂空雕刻的窗花被别出心裁地雕刻成了文字,“东牖文选清风,北牖武科明月”。近看是窗花,远看是文字。
  马家大院还遗存下来七道精美的匾额,基本上为清道光年间马氏家族所得的礼品:有的是地方官员恭贺马氏先祖时赠送的,有的是送给马氏祖先的祝寿礼物,都极具文物价值,也是家族的传家宝。

家风家规代代传
一个家族兴旺发达200多年

  后来,随着马氏人口壮大,子孙们先后走出这座大院,前往异地他乡生存打拼,现已遍布三清、柴井、楠木、五灵等乡镇,成为一个十分兴旺的大家族。
  每年清明节,来自香港、北京、上海等地的上千名马氏宗亲自发回到马家大院参加祭祖典礼,这已成为家族的传统。“五年一大祭,每年一小祭,最少的时候都有1000多人,2020年因为疫情而取消。”马氏后人马开江说,通过举行祭祖典礼等系列活动,涵养乡风文明,凝聚向心力。
  距离马家大院不远处的柴井乡古楼营村,有一个叫马先良的农民,先后当过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生产队队长、村支部书记,1960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他曾带领大家修水库、建拱桥、安电线、建学校……
  “公安英烈,共和国不会忘记。”在马家大院的上房侧间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红框牌子,几个鲜红的大字格外醒目。这是从马家大院走出去的“救火英雄”马开明获得的荣誉。
  在马氏后人中,秉承“教育为本,耕读传家”的理念,只有中专学历的马元贵培养出三个研究生,在当地传为美谈。“立学为先,读书为本。人不读书,马牛襟裾。”这句话写在马氏家族家训中,马元贵始终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能断了孩子读书的梦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马氏家风家规以大院正屋那副16字对联为本,流传了多个版本,主要体现忠心、孝悌、勇敢、谦恭、诚信、顾耻、廉洁等品格和耕读传家等内容。当地还举办孝亲节,“立家规、晒家训、树家风”,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实习生 杨方雷 李黎 陈娟娟 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