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要闻

内江威远县镇西镇曹氏家族:百余年来三次修订家规教化后人

华西都市报2023-07-28 03:21:10.0要闻

曹氏宗祠。

曹世平和女儿曹利翻阅族谱。

  内江市威远县镇西镇川主村笋子林,一座红墙红瓦、飞檐翘角的建筑掩映在乡间民居中,这是曹氏家族2012年新建的曹氏宗祠。祠堂的门头牌匾下,从右到左分别写着“前辈勤劳俭朴饱经磨砺创家业”“后裔攻坚克难千锤百炼成精英”,由此可见宗祠建立的初衷,即缅怀先祖、教化后人。
  由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正面向全省公开征集家规及背后的故事。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曹氏宗祠,聆听曹氏族人“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尊师重教,和睦团结,尊老爱幼”24字家规背后的故事。

先祖由闽入川
第六代兴建学堂惠及乡邻

  现年75岁的曹世平介绍,曹氏入川先祖叫曹德连。1725年,曹德连带领妻子和三个儿子(曹祚荣、曹祚魁、曹祚选)从福建长汀县迁来四川,在荣县的石凤山佃租安家。
  曹祚荣、曹祚魁、曹祚选三兄弟长大成人后先后分家,曹祚荣和曹祚选来到了威远县镇西镇的梨儿湾,曹祚魁以及后人经过艰苦创业,逐渐兴旺发达,买下了浪水坝和笋子林两个地方的土地。
  曹家鼎盛时期在清朝末年,根据族谱记载,家族里出了不少名人。比如入川第六代曹宏宇考取“郡庠生”,“例授六品衔布政司理问”,他不仅组织入川四代15人纂修曹氏族谱,还在家乡笋子林兴建学堂教学,惠及家族后人及乡邻。

提炼升华家规
24字家规让后辈铭记在心

  曹世平打开祠堂里的玻璃展柜,取出三本族谱,依次是1876年曹宏宇主修的第一版家谱复印版、2015年版以及2022年版,每一个版本的家规都在前一个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升华。
  第一版家规用繁体字写有16条,例如:“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
  2012年建立宗祠后,家族成员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老版本的家规进行了简化,提出了“下一代要自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族民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等等。
  曹世平的女儿曹利曾经是语文老师,如今任威远县教师培训中心专职工会主席。为了让家规更加朗朗上口,让后辈更容易牢记在心,2022年,征得长辈同意后,她再次将家规进行了优化,提出了“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尊师重教,和睦团结,尊老爱幼”24字家规。

传承良好家风
修路建桥支援家乡建设

  关于传承家风、践行家规的故事,在曹氏家族有很多。今年,族内开展了“最美家风家教”征文活动,收到作品13篇,汇编成《曹氏宗亲家风文摘》。第一篇文章讲述了曹世森的故事。2005年,曹世森捐资40多万元,在荣县与威远交界处为家乡修建了百灵寺大桥。如今,每年祭祖时,曹氏族人都会自愿捐款,这些善款除了宗祠日常开支以外,还会用于家乡建设,例如去年就捐资7万元用于修建公路。
  曹利对家规感触最深的四个字就是“尊师重教”,因为“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在她脑海里根深蒂固。她还记得,自己刚识字的时候,当教师的爷爷就要求她每天背诵5个成语。师范毕业后,长辈依然鼓励她要不断提高学历,于是她又自考了大专和本科。
  在曹利看来,良好的家风能够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不断向上向善,她计划明年祭祖时,号召更多的族人将晚辈带来,理解家规的深层含义,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