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 特别报道

植柳11年,金沙江变温柔了

华西都市报2023-08-25 04:41:46.0特别报道

和朝明和村民一起种树。

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种树队伍。

种树人和朝明

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的“长江第一湾”。

  杨柳青青江水平。盛夏,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金沙江在此转了个145度的大弯,然后转向东北流去。
  这里被誉为“长江第一湾”,今年以来,石鼓镇武装部部长和朝明带着周边群众种下了6000多株杨柳。此前11年间,他和村民们在江边已经种下了11万株杨柳,其中约6万株成活,在“长江第一湾”形成了一道绵延40公里的绿色长廊。
  “金沙江发起脾气来像头狮子。但是自从江边种满了柳树,这些年来,她都对我们很温柔,像初恋的小姑娘一样。”和朝明说。

咆哮的金沙江
冲走了他的学费

  丽江,地处长江上游,98%的面积属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金沙江流经丽江615公里,占金沙江云南段近4成。
  玉龙县石鼓镇地处金沙江峡谷,地势陡峭,水土保持差,是国家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和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
  和朝明的家就在石鼓镇。数千万年前,大陆漂移、板块碰撞,金沙江在此转弯东去,成为长江主源。
  和朝明家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个湾。打记事起,春天来临时,爷爷就会带他到江边去植树。“那时候没有什么工具,印象最深的是,挖土用的是家里炒菜的大勺子,还能挖到很多大鹅卵石。”和朝明指着直径约70厘米的几棵柳树说,“我很小的时候就有这些树了,是爷爷辈种的,算起来它们的树龄应该有七八十岁了吧。”
  和朝明记得,小时候江湾一带的土经常被江水冲走,土层很薄。“当时种柳树,栽培不稳,就用竹篮装上鹅卵石,一个篮子装上百斤的石头,围在柳树根部周围。慢慢地,柳树活了,附近的沙土就冲不走了。”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石鼓镇也未能幸免。“我们的庄稼全部都在江边上,结果全部被冲走了。”那一年,和朝明正好考上中专,“当时看着家里种的玉米、烤烟被冲走了,心里好难受啊,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家里没有了收成,学费和生活费没着落,只能去贷了2000元的款,交了学费后剩下的就是在校的生活费。

种树的人越来越多
沿岸已有超300万株树木

  2002年,参加工作的和朝明被分配到了玉龙县鲁甸乡,从事林业工作。10年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石鼓镇,当起了林业站站长。
  “大概是在2008年,我们镇江水转弯的地方,河堤被冲垮了。当时,我想,除了坚固堤坝,还是只有种树才能解决。”和朝明回到乡里,提出从村民自发种树转变成大规模有组织地种树,但遭到不少人反对。“因为过去都是零星种树,成不了片,种了也可能被冲走了,大家觉得不划算。”
  第一年,和朝明试着种了100多棵柳树,虽然被冲走不少,但活下来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活下来的这部分树把沙土留下来了。“很明显,有柳树的地方土壤层不断变厚。我想,既然能活一部分,那多种一些,肯定成活率会高一些。”
  每年12月,和朝明从成活的柳树上折取柳枝,泡在江水里,他反复试验,发现最佳浸泡的时间是3个月。“从3月开始,我们就沿江种柳树,有空的地方就种,成活率越来越高,现在基本上成活的柳树超过一半了。”
  据统计,11年种树,和朝明和乡亲们累计种植柳树11万株,其中约6万株成活。“到6月左右,就看着柳枝发新芽了,绿油油的一片,看着好开心。”更让和朝明高兴的是,看到柳树真真切切保护了沿岸的土地,不少村民自发加入了种树队伍。“过去需要给钱才能发动群众,现在大家都是自发来参加,很多村民还带自家的腊肉、土豆,种完树,我们就坐在江边树下,一起做饭。”
  不只是石鼓镇,在长江第一湾上下约100公里,丽江9个乡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种植柳树中来,对岸的香格里拉也是柳树成林。据不完全统计,沿岸近100公里,已种植树木超过300万株。

经受住泄洪冲击
是大自然对种树的认可

  今年7月,金沙江开始涨水。汛期将至,和朝明并不担心。“你看我们的柳树林,过去的土壤才几十厘米厚,现在土壤普遍都有两米厚,有的地方还不止。种上柳树后,沿岸的土地再也没被冲毁了。”
  和朝明介绍,目前全镇烤烟种植面积已达16900亩,2022年的收入达到75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8000万元,这对于我们2万多人的镇来说,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了。”
  2018年10月10日22时6分,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体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长约5600米,高70多米,宽约200米。3天后,江水以每秒5000米的流速向下泄洪。“那天水好大啊,沿岸几乎都被水冲了。但是水退后我们看到,有柳树的地方土壤基本都没有受到损伤,整个长江第一湾经受住了堰塞湖的考验。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种树的认可。”
  和朝明是纳西族,从小长辈就告诉他要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人是不能欺负大自然的,大自然要欺负人就太简单了。所以在这片土地上每种一棵树,我都感觉大自然会回馈我们,是有价值的。”和朝明看着那几棵爷爷们种下的柳树说,“以后我们这辈种下的柳树也会长大,留给我们的子子孙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徐湘东 周翼 罗石芊 云南玉龙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