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莲鹤方壶。图据河南博物院
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李家楼一处菜园内,伴随着春秋时期郑公大墓的意外发现,众多珍贵文物出土,一对“并蒂莲花”的莲鹤方壶惊动四方。一百年来,郑公大墓出土的文物几经流转,分散两岸多地,原本为一对的莲鹤方壶被分别藏于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
方壶百年,一代代文博人在保护、修复、传承中倾注心血。
方壶百年,也在不断绽放高光时刻:1988年,故宫发行《国宝》明信片,莲鹤方壶身在其中;1999年,莲鹤方壶复制品被当作国礼赠送外国元首;2002年,莲鹤方壶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2003年,中国邮政出品的莲鹤方壶邮票让其更广为人知;2021年,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晚会一曲《莲鹤方壶》火爆网络……
2000多年前,一朵盛开的莲花和展翅的仙鹤舞动春秋,诗意飞扬。时至今日,方壶依旧莲瓣舒放,鹤鸣九皋,诉说中华文脉永续传承。
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县(今新郑市)南门外李家楼,因干旱无雨,乡绅李锐决定在自家菜园里凿井灌溉,在掘至三丈多深时,挖出了四件青铜器,次日又挖出数十件,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逐渐浮现。
李锐挑选了几件青铜鼎卖给古董商人。恰在此时,驻扎在郑州的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巡防至新郑,听闻后派人进驻发掘工地,在昼夜警戒和保护下,对古墓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
“当时教育部高丕基、北京历史博物馆裘善元、北大教授马衡等专家也被请来现场指导。得益于此,这座规模宏大、未经盗扰的大墓历时40天终于发掘完成,共出土铜鼎、编钟等百余件青铜礼乐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后经考证,该古墓被认定为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墓,出土的众多文物被称为“新郑彝器”。
新郑彝器出土后,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多地提出要收藏这批文物,最终河南通过多方努力和地理优势留下了这批文物。“文物后来被武装押运到当时的省会开封,交由河南古物保存所收藏,这是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新郑彝器也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首批收藏。”河南博物院研究馆员曹汉刚说。
在郑公大墓中出土的众多青铜礼器中,一对方壶显得格外突出。
“作为西周后期就开始流行的青铜器造型,方壶在此之前也有出土,但这对方壶的造型却很特别。”马萧林说,壶腹装饰有精美的蟠龙纹饰,蟠龙龙角竖立,极为生动形象,壶体四面各装饰一只神兽,呈向上攀援姿势,圈足底下则有两条卷尾兽,其头转向外侧,与蟠龙神兽遥相呼应。
“从器形上看,郑公大墓出土的方壶整体呈椭方体,修颈斜肩,垂腹圈足,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曹汉刚说,两件方壶形制、纹饰完全相同,只在尺寸上稍有不同。
在很多人看来,这对方壶最出彩的部分无疑是盖顶仰起的十组双层莲瓣和伫立中央的立鹤,每个莲瓣均由龙凤合体的蟠龙纹组成,仙鹤昂首而立,引颈欲鸣,双翼舒展。
郭沫若最终将其定名为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是青铜时代承上启下的绝代珍品,尤其是壶盖所展现的清新自由、生动活泼的意境,一改商周时代青铜器装饰工艺肃穆刻板的风格,由威严变得奇巧。”曹汉刚说,春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青铜器作为这一时代风貌的物化反映,传达了一种新的生活观念与艺术观念,是活跃升腾的精神力量的体现。
器具虽小,方寸之间亦能拼凑历史长河。
在马萧林看来,郑国是中原文化南传和楚地文化北渐的第一驿站,莲鹤方壶就是中原晋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既有中原商周青铜器的肃穆威严,又有楚地的流动飞扬,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风貌,也展现当时工业科技水平特别是青铜铸造水平的独领风骚。”马萧林说。
《诗经》中,郑国是一个“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的地方。
春秋时期,郑国居于晋、楚两大国之间,朝秦暮楚,在夹缝中求生,形势艰难,但也以诗乐浪漫闻于天下。制造工匠将莲置于青铜之上,并立一张翅之鹤,好似乱世也能有遨游天际的自由。
正如郭沫若先生在其《新郑古器之一二考核》一文中描写的: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做更高更远之飞翔。
或许是命运使然,生于乱世的莲鹤方壶,2000多年后破土而出仍不免流离辗转。
1937年7月,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接到保护博物馆珍品密令,时值卢沟桥事变爆发,文物留在河南已不再安全,河南博物馆立即开始研究迁移地点。
经过研究商议,当时各方专家一致认为,湖北武汉是最保险也最合适的地方。”马萧林说,当年河南博物馆精心挑选了包括新郑彝器在内的部分馆藏文物,分装68箱,共重30吨,紧急运往武汉。1938年9月,几经商议,又将暂存在武汉的这批文物运往重庆。
1945年抗战胜利,内战烽烟又起,河南存渝古物一直没有回归的机会。1949年11月,在重庆被解放的前两日,国民党政府下令把河南存渝文物全部运往台湾,但是迅速发展的战局打破了这个计划。
最终,包括莲鹤方壶在内未来得及被转运的文物留在了重庆。1950年,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代表会同文化部代表共赴重庆,接收河南博物馆存渝古物。文化部挑取其中新郑、辉县两地出土的51件青铜器调往北京,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莲鹤方壶中的一件被调往北京,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一件则被运回河南,入藏河南博物馆。
相比普通观众在展柜外的一瞥惊鸿,杜安与莲鹤方壶之间的“羁绊”则要深上许多。
作为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业近30年来,经他手修复的文物已达1000余件,这其中最令他记忆深刻的就是莲鹤方壶。
与郑公大墓出土的众多文物一样,莲鹤方壶刚出土时也“不咋全乎”,不仅满身锈蚀,壶盖、壶身、壶口以及多处装饰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文物运到开封后,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推荐山东的两位技师将破碎的大部分铜器进行了修复。新中国成立,两件莲鹤方壶得以“安居”后,老一辈青铜修复师又进行了更为精细的修复,稀世珍宝总算重获新生。
莲鹤方壶太过珍贵,修复机会往往来之不易。1998年,20多岁的杜安第一次上手修莲鹤方壶。
“当时,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我们趁着文物‘搬家’的间隙,用3天时间对壶身龙耳及立鹤出现的断裂进行了修复。”杜安回忆,当时四个人围着一件青铜器,每天工作近16小时。
他有一种冲动,想把莲鹤方壶上所有的病害全部解决掉,“特别想看到它本真的样子,魂牵梦萦”。但由于时间有限,观众都在等待“镇馆之宝”莲鹤方壶在新场馆亮相,杜安只能暂时按捺“冲动”。
时光倏忽而过。2019年,已经从“小年轻”成长为“老师傅”的杜安,终于等到圆梦的机会。
时值河南博物院开展抗震加固工程,所有的展品都搬进了库房,莲鹤方壶也迎来了一次更加全面的修复。编制修复方案、用新材料对底座进行支撑和加固、对莲瓣及龙耳的有害病蚀进行清理、用X光片探伤并采集内部构造信息、进行三维数据扫描和数字化保护……国之重器,不敢有一点闪失。耗时整整3个月,杜安和同事逐渐还原出莲鹤方壶本来的样子。
整个修复过程,杜安他们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我们清理了七八处表面附着物,把原本被堵龙耳和莲瓣镂空处的镂空恢复后,整件器物都显得更加灵动了。”杜安说。
“妙手”之下,莲鹤方壶展现出更加曼妙的身姿:有害锈、土垢越来越少,记录着文物信息的无害锈得到原汁原味保留。通过这次全面修复,莲鹤方壶外部的病害已经清除,现在的外观能够完整展示它所蕴含的信息。
杜安想得却更为长远,“修复本身也是一种干预。现在我们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在不断进步,不再单纯强调要去做干预性的修复,而是更加注重预防性的保护”。
惊艳,是陈莹莹初见莲鹤方壶时的感受。
错彩镂金,雕缋满眼。
今年是陈莹莹在河南博物院工作的第13年,也是她讲解莲鹤方壶的第13年。在陈莹莹的印象中,每次带游客走进第四展厅时,莲鹤方壶展柜前永远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从这件器物上,我们可以瞥见青铜时代的余晖。”
百年前,因收藏莲鹤方壶等文物而声名鹊起的河南博物院,至今仍在复刻着当时的高光。
每天早上不到9点,河南博物院门口就会排起长龙,1.2万个预约名额经常一经发出即刻抢空。“有人不远千里就为看莲鹤方壶,一位特地从成都赶来的游客说,青铜文明所带来的震撼、历经岁月的厚重感,他在看到莲鹤方壶的一瞬间全懂了。”陈莹莹说。
如今,得益于河南博物院文创事业的发展,莲鹤方壶逐渐走出“深闺”,与游客双向奔赴。
在河南博物院的文创商店里,包含莲鹤方壶元素的文创产品有数十种,大到复制品摆件、3D立体拼图、考古盲盒,小到香囊、耳饰、徽章,创意十足。“莲鹤方壶3D立体拼图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首个立体拼图,在解构与重组中,公众可以更深入、更沉浸地了解这件春秋时的青铜重器,推出后市场反响很好。”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工作人员刘维说。
“今年是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我们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单位采集相关文物的三维数据,推出郑公大墓线上文物专题展和莲鹤方壶裸眼3D展览等系列活动,让全国乃至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马萧林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