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充电站。
再生资源利用(碳中和)碳小屋。
垃圾分类。
营造绿色低碳环境。
向居民宣传绿色低碳理念。
近日,成都市首批近零碳社区试点建设项目验收通过名单发布,金牛区茶店子街道黄忠社区、成华区跳蹬河街道杉板桥社区和双流区彭镇歧阳社区等9个社区上榜。
那么,自去年7月成都首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创建名单发布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这些社区形成了怎样的“近零碳发展模式”?社区如何发动和引导群众参与节能降碳?请跟随华西社区报记者一起去“碳”索吧!
黄忠社区曾荣获国家级绿色社区,成立了金牛区首家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社区围绕近零碳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部署要求,开展用能设备改造,运用“四套算法”,求解“四道难题”,近零碳社区创建初见成效。
机制上做“加法”,破解“治理”难题。建立街道、社区、企业三方联席工作会议机制,率先制定《城市社区近零碳标准编制方案》并全市推广;
源头上做“减法”,破解“排放”难题。运用绿色建材实施绿色社区建设,打造多元近零碳生态空间案例经验入选住建部、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绿色繁荣社区(近/净零碳社区)建设指南之中国专篇》;
技术上做“乘法”,破解“能耗”难题。引入唯识感知科技、邻里数字等新技术,优化“近零碳社区大脑”全智能数据平台;
生态上做“除法”,破解“碳汇”难题。大力开展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加快社区微绿地、微公园建设,打造近零碳社区生态空间,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利用中水回用和雨水回收,让废水焕发新机。
近年来,歧阳社区坚持党建“一核引领”,节能减排、固碳增汇“双轮推动”,科技赋能、场景营造、智慧治理、共享参与“四链融合”的模式,探索打造“会呼吸”的近零碳乡村社区。
2023年上半年,歧阳社区碳排放总量较2022年同比下降5.1%,香榭林居二期建筑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社区在能源利用上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凭借东方红水电站以水力发电形式,年发电量达400万KWh,每年为社区提供60万KWh清洁能源,其余电量均并入国家电网。
在社区集中安置小区中配备雨水利用设施,在散居院落安装离网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态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歧阳社区近零碳社区7个重点建设项目均已完成。
镇党委领导成立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成立专项工作组,完善管理体系、创建责任落实、目标督查等机制。探索建立区、镇、社区多部门“党建+”联动机制,发动社区两委干部、小区管委会、志愿者、网格员、专家顾问和社区居民参与,共同推动近零碳社区建设。
建立低碳运营“四步法”。第一步,全面摸清碳家底,厘清碳排放量,同时通过碳减排认购抵消部分排放。第二步,编制《近零碳管理手册》,推行社区近零碳管理“清单化”管理机制,建立碳排数据库。第三步,依据管理机制,对社区日常碳相关工作进行管理,为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支持。同时定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专题培训,增强社区从业人员对低碳的理解。第四步,设立低碳基金池,对社区活动分门别类贴上碳标签;以此设立奖励机制,引导居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歧阳社区成立创建近零碳排放工作组,社区党委书记带头抓,两委干部、小区管委会齐落实,责任到人。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居民、社会组织、三方公司等多元力量参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成立“五彩向阳”低碳志愿者服务队,引入专业三方公司指导,持续开展相关活动。
社区依托小区架空层,打造集党建、休闲、亲子、社交、健身、健康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社区邻里交往中心,着力打造“五分钟健康生活圈”。利用宣传文化长廊和“芯歧阳报”等多种媒体平台,宣传绿色低碳知识。增加光伏座椅、新能源路灯、新能源充电桩、雨水利用设施、污水处理设备等低碳场景,让低碳元素嵌入居民生活。
同时加强散居院落零碳农业生产管理,2022--2023年社区对800余亩拆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复耕复种,构建“作物—秸秆—还田”生态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打通散居院落污水处理“最后一公里”,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同时还安装离网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打造散居水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三赢”。
近年来,杉板桥社区通过将党群服务中心、老旧院落两种主体,用不同方式进行低碳改造的实践,杉板桥社区已初步实现用最低的成本达到老旧建筑、高端商业综合体的低碳目标。
今年来,不少前往杉板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居民,都会被中心楼上的景观廊架吸引。原来,该设施不仅仅是一座景观廊架,还是一个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光伏安装点原为架空层,楼下正好有一公益幼儿园,右侧是小朋友游玩的屋顶操场,光伏安装后既为小朋友遮挡夏日强烈的阳光直射,还可以为小朋友们遮风挡雨。目前,广泛发电量为日均35度左右。
据悉,杉板桥社区成立低碳支持中心,并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社科联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社科普及基地共同参与。川农大碳中和支持中心的博导、博士及其他碳中和专家组成的学术团队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在社区定期举办碳中和专业知识培训,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为后续项目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在四川农业大学的配合下,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和社区内的中小学学生通过“参与式营建”的方式打造心中理想的蔬菜花园、鱼菜共生系统景观,居民深度参与景观的设计、建造、维护管理,参加志愿者开设的种植、施肥、修剪等园艺课程,从而实现社区生活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低碳支持中心还作为活动参与的开放性公共空间,覆盖辖区全龄段人群。目前,已开展绿色环保类活动20余次,低碳理念向外有效延伸扩展。后期,社区将持续巩固提升自身优势,结合群众所需所想,常态化、长效化地践行近零碳行动,持续开展多场次,多模式的活动。
为积极参与“大运有我·最美阳台”创建活动,在体现低碳环保的同时也营造良好的办赛营城氛围,杉板桥社区充分挖掘辖区资源,以党群服务中心二楼阳台为示范点,结合全龄友好服务,打造了集玩耍、交流、城市观景为一体的“低碳绿色阳台”,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在提升二楼阳台品质的同时,有利于降低主干道带来的噪音问题,实现降温节能等低碳绿色建筑功能。
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在跳蹬河街道指导下,杉板桥社区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打造智慧社区,努力实现智慧赋能社区发展治理,智慧赋能绿色低碳。
华西社区报记者 彭戎 胡慧媛 李思佳 社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