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 特别报道

穿越千年 蜀道CBD上演新的速度与激情

华西都市报2023-11-03 02:35:53.0特别报道

“寻路蜀道”采访团徒步金牛道古碥道。

明月峡古栈道。

朝天岭上眺望嘉陵江水道。

苟银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雷棚评书第四代传承人

  

朝天关,明月峡绝顶之处。山峰绵亘,曲折起伏。关上危崖绝壁陡峭,崖下嘉陵江浪花飞溅。

站在这里,一眼千年。

  眼前宽度仅100余米的峡谷上,古栈道、古石碥道、嘉陵江水道、纤夫道、川陕公路、宝成铁路古今六道会聚于此。金牛道陆路与江河水路组成的巴蜀交通脉络,一动一静,纵横捭阖。“金牛道是古代最有影响、最繁忙的经济和文化交互传播的道路之一,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最兴旺的商贸通道,是中原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勇先说。
  从古蜀道到“公铁水空管”,如今,广元市朝天区以路布局“大物流”,下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精准棋”。
  10月27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采访团探访由陕西入川的第一重镇,感受朝天这座蜀道“CBD”(中央商务区)如何跨越千年,跑出新的“速度与激情”。

A

融古今交通六道于一峡

  成都以北405公里,陕西汉中以南141公里处,嘉陵江畔,石崖壁立,江水奔腾。
  自秦岭而下的嘉陵江水横冲直撞,在这里冲开一道缺口,在峰峦中劈开一道南北相通。恰似一轮弯月的大峡谷,由此造就蜀道咽喉中的咽喉——明月峡。“明月峡作为融六道于一峡的蜀道咽喉要地,是蜀道道路文化的集中展现地。”10月27日,“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在明月峡启动,广元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广元市文化遗产协会执行会长陈洪又一次踏迹明月峡。
  无数次修葺、补建,伴着锤敲錾凿的音韵,这道峡谷留下了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六条道路痕迹:沿嘉陵江峭壁开凿的古栈道、明月峡顶朝天关上的金牛蜀道古驿道、嘉陵江沿岸一线纵观的纤夫道、与纤夫道休戚相关的嘉陵江水道、1936年6月修成的川陕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宝成铁路。
  望着江边断崖绝壁上的古栈道,陈洪介绍,明月峡栈道开凿时间早,形制结构丰富,遗存孔眼数量多,是古蜀道上最能彰显栈道风貌的地段之一,绝壁上的栈孔清晰可辨。
  脚踏纤夫道临江眺望,对面山腰上火车呼啸而出。现代科技越峡穿山,宝成铁路见证蜀道天堑变成沟通西南到西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地方能把古今几条道路汇在一起,并在宽度仅100余米的峡谷上集中呈现。所以说,明月峡就是中国古代交通道路的博物馆,也是古代交通道路的活化石。”陈洪说,这条古今交通“六合一”的路,是古今交通道路文化的接点。
  在这里,古老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完美交融。

B

朝天关曾是“蜀道CBD”

  “早在7000年前,朝天中子铺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信步在明月峡,朝天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国章述说着“入蜀第一扼塞”朝天关城的千年风云。
  明月峡不远处,朝天关雄踞于秦岭南麓、川陕接合部、嘉陵江上游、金牛古道上。这里是金牛道上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作为“茶马互市”商埠重镇,蜀地漆器、蜀锦、茶叶等由此传到长安,西北马匹、棉花、胡椒等在此集散西南。
  广元市朝天区文管所所长王兴蓉曾数次徒步翻越朝天关。透过掩藏在林间的古道遗存、残碑断壁,她眼中的朝天关,讲述着千年蜀道化身物流枢纽的风云故事。“朝天关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与剑门关、七盘关、天雄关并称宋元‘蜀道四塞’,是历史最悠久、战争最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之一。”王兴蓉说,朝天关就是蜀道的CBD。
  宋人李良臣的《东园记》,描绘了当时的商业盛况:“万井云错,百货川委,高车大马,决骤乎通逵……奇物异产,瑰琦错落,列肆而班布。”直言金牛道上的明月峡、朝天关,驿铺相望,商贾云集。
  到两宋时,朝天关下,驿铺、客栈林立,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贸易兴隆,商业空前繁荣,形成川、陕、甘的商贸货物集散地。朝天驿“地控秦蜀,势扼巴蜀”,成为“水陆四冲”之物资转运枢纽。“到明清时,朝天关渐渐形成一条南北行旅伫足而息的繁华街市,带动商业隆兴。”陈洪说,当时民房、商店、庙宇、兵营等建筑一线排开,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朝天关,关城一体,有“北门天街”之称,为商贸快速转运创造了条件。官府转运,商贾往来,纷纷取道川陕,朝天关驿道一派繁荣景象。

C

蜀道上新再续辉煌
朝天争创全国区域性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朝天处于成都、西安、重庆、兰州西部重要城市几何中心,是贯通蜀道、畅通川陕、连接甘渝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四川北向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广元市朝天区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韩平说。
  前不久,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闭幕之际,2023中国(广元)物流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国家定位广元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粮食物流通道关键节点。省委省政府也明确广元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推动广元在畅通新蜀道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值此机遇,朝天综合立体交通发展战略定位为“贯通蜀道、畅通川陕、连接甘渝”的川北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助力广元建成“通江达海、连通南北、控带西部、融入亚欧”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北部支撑。
  西成高铁的开通让朝天从此迈入“高铁时代”,为朝天可持续发展激发了新动能;兰渝铁路的运营,对朝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新支撑,深刻改变了区域能级;航空方面,朝天距离广元盘龙机场40公里,属半小时辐射覆盖区。“中低空通用机场选址也已落地曾家山。”韩平透露。
  此外,朝天区境内拥有52公里的嘉陵江水道,并且3个渡口正在运行,水运发达;公路方面,截至2023年初,全区境内铁路里程144公里,高速公路39.4公里,普通公路总里程2961.659公里。
  如今,依托境内铁路及高速公路,朝天“一横一纵”货运通道顺畅运行,物流货运稳步增长,全省省外运输约17%(约0.68亿吨)的货物(北向陕甘地区)通过公铁货运通道过境朝天。
  作为蜀道咽喉中的咽喉、曾是“蜀道CBD”的朝天,正着力推进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通道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今日之朝天,“公铁水空管”五种运输方式一应俱全,交通区位、枢纽功能、通道优势更加凸显。朝天已成为贯通蜀道、畅通川陕、连接甘渝的重要门户型交通枢纽和川渝北向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
  瞄准“全国区域性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朝天,从古蜀道到“公铁水空管”,正上演新的“速度与激情”。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谢杰 刘彦谷 曾业 吴德玉 摄影报道
人物特写

  天刚蒙蒙亮,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雷棚评书第四代传承人苟银春便起床绕着昭化古城散步、吊嗓子,声音悠扬洪亮。
  古城不大,两旁民居古巷、茶社戏楼、书院考棚遗风犹存。古城墙残垣尚存,三横两纵的青石板街风格独特。
  从古城县衙街往里几十米处,茂盛榕树旁,便是苟银春的昭化评书馆。
  往来顾客除当地居民外,还有慕名而来的游客。闲暇时刻,大家爱聚在评书馆,一杯清茶,一捧瓜子,听苟银春讲些三国历史、蜀道故事。
  十余年来,昭化评书馆已成为传播蜀道文化的重要阵地。9月中旬,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这家评书馆,寻路蜀道。

他在蜀道传播三国文化
情怀以评书传播文化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璨若星河且纷繁变幻的五千年中国历史里,古蜀道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昭化,便是其中一页。
  昭化古蜀道上长大的苟银春,到过古城的每一个角落。这些角落有历史变迁,也有时代更新。“我最喜欢和文物打交道。”深知文物保护意义的他,自此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后来,刚从学校毕业的苟银春进了宣传队,并很快崭露头角做了领队。广元县文化馆出于惜才,便推荐他去学评书。
  1978年,19岁的苟银春拜雷棚评书艺术家袁绍成为师。此后,他奔走于绵阳、遂宁、南充、重庆等地讲评书,并小有名气。
  空余时间,苟银春会回到家乡广元昭化讲评书。一来二去,他和当地政府一拍即合,干脆回来开个评书馆,专门讲三国故事、传播蜀道文化。
  2011年,评书馆在昭化古镇开张。但事情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当时通信不方便,苟银春的“酒香”藏在巷子深处无人问津,门可罗雀。
  不过,得益于居民之间的口口相传,仅用一年时间,苟银春的评书便在古镇上火了起来。“屋子里都坐不下了,外面停满了汽车,全是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苟银春有些得意。

双赢与蜀道互相成就

  有游客问苟银春,“为什么你的评书十几年长盛不衰,高朋满座?”“昭化虽小,承载的文化却深厚丰富。”苟银春半开玩笑地说,正是因为自己接收了古代丰厚的文化灵气,才造就了今天。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葭萌(昭化)成为蜀汉政权的龙兴之地。蜀汉第三任丞相费祎的丞相府、姜维的大将军府、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大本营都在葭萌古城。公元972年,宋太祖赵匡胤改“葭萌”为“昭化”,寓意“昭示帝德、化育民心”,昭化由此得名。
  金牛古蜀道与嘉陵江在此交汇,嘉陵江、白龙江从这里奔涌而过,形成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吸引人们南来北往、文化技艺交融,演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丰富的文化长廊之一。
  闲暇时刻,苟银春喜欢到古遗址收集素材。根据收集整理的故事,又编撰了10多个原创评书脚本,将昭化的历史文脉与新时代反腐倡廉、乡村振兴等内容相结合,融入段子。

传承将蜀道文化讲下去

  如今,川北雷棚评书已逐渐交棒到苟银春的大儿子苟中祥手中。
  平时,当苟中祥不出去主持婚礼、文化下乡之时,苟银春便尽量把舞台让给苟中祥,“要施加压力给他,他才会有动力。”
  茶馆的收入两人对半分,偶尔苟中祥占大头。8月,苟银春刚给儿子分了1.5万元,比起外出打工的收入高了很多。他期待能以这种方式激发儿子的积极性,将雷棚评书传承下去。“还是遗憾,他讲得不够好。”苟中祥讲评书时,苟银春常站在旁边听,结束后与儿子交流其中的不足之处。对苟银春而言,这不仅是教会儿子一门手艺,更是将川北雷棚评书的希望寄托于他。“我希望通过他将蜀道文化、三国故事继续讲下去,让更多人通过雷棚评书爱上蜀道,爱上昭化。”年少时,苟银春埋下的梦想,多年间扎根长大直至繁荣茂盛,又通过血脉继续种在下一代身上,生生不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吴德玉 刘彦谷 纪陈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