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 特别报道

青川,秦蜀楚文化交汇之地

华西都市报2023-11-21 03:36:42.0特别报道

阴平道(青川段)沙州栈孔。青川县文管所供图

书有“邓艾过此”的石壁。刘可欣摄

青川出土的“九年相邦吕不韦”铜戈。   青川县文管所供图

  

第四站

[

阴平道

]

  广元市青川县,因水色青秀而得名。深秋时节,位于青川县的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正在用满山的红叶与金色迎接各地游客。沿着景区的栈道往上走,时而是今人修建的木栈道,时而是已被打磨得光亮的石道。向着山顶进发,路开始变得陡峭,步履艰难。这就是《三国志》中记载的邓艾率军入蜀之道——阴平道。
  “阴平道”原本指西汉地名,时归广汉郡管辖。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万娇考证,《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有蛮夷曰道。”《汉旧仪》记载:“内郡为县,三边为道”,可见西汉时,阴平道为一县级行政区划。阴平道最早成为道路名称,文字可考的是在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七十释“阴平道”时,引用了宋李修己的《同谷志》,认为阴平道为“秦蜀出入之道”。阴平道有正道、偏道之分。使阴平道名声大噪的,正是邓艾率军入蜀的偏道。

青川曾直接置于秦国管辖

  站在阴平偏道的顶峰摩天岭上眺望,南边为青川,北边便是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阴平道地理位置的巧妙,远超于此。在青川县五里垭有一个三岔路口,青川县作协副主席邱正耘说,站在这个路口,就能体会到阴平道青川段的重要性:往北,接通通往甘肃的祁山道;往南,通往剑门关、翠云廊方向;往东北,接通往陕西汉中的金牛道。
  青川县文物管理所文博馆员孙禹说,自先秦以来,五里垭一带的白水关便是四川与中原交流的较为重要的道路之一。在多次考古发掘工作中,大量出土文物实证了这条古道的重要性。彼时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家祥记录到:五里垭即古代白水关一条小路,很有可能是当时秦人入蜀的另一条道路。古代文化遗存即可证明。这在历史上不见记载,故有其特殊的意义。
  青川木牍、“九年相邦吕不韦”铜戈、秦半两钱、漆耳杯……在广元市皇泽寺博物馆文博馆员唐志工看来,这些从青川出土的文物,正是白水关作为古蜀道交汇之处的文化交流的实证,也是青川曾经直接置于秦国管辖范围内的实证。
  位于广元市青川县乔庄镇的郝家坪战国墓葬群,是战国中期至晚期的棺椁墓葬群。唐志工认为,包括郝家坪战国墓葬群在内的多地墓葬的建造方式、出土文物,都证明了青川曾经是秦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的交汇之地。“从地理位置上看,广元出土文物展现的不同文化因素,是以秦文化为主流的发展过程中,巴蜀文化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
  青川郝家坪墓葬群的各类型墓葬,都大量使用了白膏泥,这是楚国墓葬的特点之一。从随葬品“鼎、盒、壶”的陶器组合来看,接近楚墓中“鼎、敦、壶”的陶礼器组合。唐志工认为,这也应当是受楚墓中陶礼器影响的表现。“这种做法,在秦惠文王派司马错伐蜀,也就是公元前316年之前的墓葬中并没有体现。”这或许就是随秦人入川的楚国工匠带来的改变。
  于青川出土的战国木牍、九年吕不韦铜戈、秦半两钱、鼎、釜、蒜头壶、鎏金饰品等,在唐志工看来,都是受秦文化影响的直接体现。
  青川县沙州镇出土的“九年相邦吕不韦”铜戈为秦统一前遗物,为蜀郡工官“蜀东工”之铸造兵器,证明了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秦在蜀郡已按秦制设立了工官机构。这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带纪年的“成都”地名刻铭实物。
  青川郝家坪木牍正反两面都写有文字,是目前最早的古隶版本,体现了汉字由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珍贵形态。木牍记载了秦武王(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时期,在新占领的蜀地北边、陇蜀交界的青川白龙江流域的政令推行、田亩管理、开辟阡道、修筑堤防等社会经济重要内容。据考证,其中开辟阡道、更修路桥、修筑堤防等内容与西汉初年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律令》等律令规定相似,推测其存在一定的继承性。青川木牍的出土,是墓主属于秦民或处于秦国直接管辖下的确证。

金牛道入蜀古道或有两条

  青川并不位于成都平原,历来不是人口密集之地,为何这样多的秦文化器物会出土于青川?人们带着这样的疑问,重新考证起石牛道的走向。
  “川陕交界的七盘关,在文献记载中出现的年代相对较晚,嘉陵江广元以北的地区,出土秦汉时期的文物也相对较少,因此我们推测,金牛道早期是由汉中市略阳县到青川县沙州镇,一路到青溪,经江油关、平武到江油。另一条道路则是由沙州、白龙江向下游到昭化,经剑阁、绵阳到成都。”唐志工说,这对认识秦蜀古代交通及变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此后,为了查证青川现存的、与古蜀道相关的文物资源,2020年11月,在四川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川县文物管理所等多个单位在青川开展了古蜀道(青川段)田野考古调查。调查人员在唐家河阴平道一悬崖峭壁书有“邓艾过此”的落衣沟桥下河滩一大型原状石上,首次发现人工开凿的圆形栈桥柱孔;还在青溪镇发现了三处栈桥柱孔以及开凿的石阶梯步。除此之外,在阴平道路段沿线附近还遗留有古关隘、古城、石栈桥、古墓葬及其出土文物等。

青川是通往楚的重要通道

  在曾经参与青川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前院长高大伦看来,与其强调青川所受的秦文化影响,不如更加关注来自楚文化的影响。因为他认为,“青川并不是由秦通往成都的主要交通路线,而是通往楚的重要交通路线。”
  “秦在征讨东方六国的过程中,每占领一个地区,就要把当地的贵族、望族迁往其他地方。这些人口迁移的目的地,就是秦的大后方。”高大伦说,当时的蜀就属于秦的大后方。而青川这些具有楚文化的墓葬,就来自这些楚国遗民。
  “从青川出土的漆器、陶器、兵器以及器形的种类和组合,都有浓郁的楚文化因素。”高大伦说,成都产漆器已是秦汉时期了,因此这一批战国晚期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应该是从楚地带来的。
  “关于这一批墓地的形式,目前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楚的因素比较多,也有人认为秦的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从战国晚期一直到秦晚期,四川都在不断地接受秦或楚的移民。在龙泉、青川,都有受到秦文化或楚文化影响的秦汉时期的墓葬。”高大伦说,虽然青川并不在金牛道的干道上,但它是秦国攻打楚国的重要通道。“秦并蜀之后,拥有了广阔的纵深,人口多、物产丰富,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如果秦要攻打楚国,就能从蜀顺长江而下,另一条重要的路线就是从青川到陕西南部、湖北的西北部,从而进入汉水上游。”他说。
  采访中,高大伦还提到了一个故事:秦半两钱出土后,曾引起著名华人收藏家杜维善的注意。
  高大伦回忆说:“杜维善来川是2010年前后,当时他就想再看看青川出土的秦半两钱。”可见当年,秦半两钱的出土,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蜀道险,这实际是早期的认知。唐代的时候,既然唐玄宗都能通过蜀道来川,这就说明主道已经不再险峻。但正是因为蜀道的险和奇,才能有别于丝绸之路等道路。”高大伦说,因此,无论是从申遗还是文化保护的角度,蜀道的山区道路和相关遗存,才应该成为关注的重心,这是蜀道的价值所在。这些古道与遗迹,也亟待被保护、被重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可欣徐语杨徐瑛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