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 特别报道

去长安最近的蜀道 诸葛亮北伐为何不走?

华西都市报2023-12-06 02:16:12.0特别报道

子午道田坝村栈道遗址。受访者供图

子午道支线白勉峡铧炉古栈道遗址。刘彦君 摄

  

第六站【子午道】
  深秋,当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采访团站在子午道支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白勉峡镇的白勉峡铧炉古栈道遗址旁,看着不远处的栈道孔,思绪仿佛飞过连绵起伏的大巴山,飘向1800年前的秦岭。
  那一年,同样是秋天,秦岭秋风拂过蜿蜒的古蜀道,轻轻抚摸着一代名相的背影。
  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线溘然长逝,仅在汉中市勉县留下武侯墓供后人一窥当年风姿。
  谈到诸葛亮,绕不开“五次北伐”。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出兵北伐时,蜀汉名将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以艰险难走为由拒绝。
  一千多年后,“子午谷奇谋”仍让三国爱好者争论不休,但子午道却换上“新衣”,接入G210国道,成为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一条因军事历史饱受争论的道路

  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是汉、唐两代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
  子午谷,又名子午峪。子午道从这里由北向南,穿过秦岭,到达汉中,继而到达成都。
  正是这条道,让一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不敢走。
  “诸葛亮五次北伐,实际上就是要越过秦岭作战。”研究三国文化多年的《百家讲坛》主讲人、四川大学教授方北辰解释道。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书《出师表》,屯兵汉中,出兵祁山,拉开北伐序幕。
  首次北伐时,魏延向诸葛亮进言,让诸葛亮带主力部队分兵与魏军正面交锋,魏延单独率领一支奇兵顺秦岭东行,出子午道,奇袭长安,随后与主力部队会师潼关,重现当年韩信出奇制胜的故事,并切断西北雍凉二州与中原之间的联系。
  但诸葛亮没有采取魏延的冒险计策,采用的是慢慢蚕食曹魏地盘的战略。
  一千多年后,“子午谷奇谋”仍让三国爱好者争论不休。有人一度以这件事来攻讦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他们认为,诸葛亮太过谨慎错失良机。但我认为,诸葛亮的顾虑是正确的。”在方北辰看来,这些观点并不客观,缺乏对子午道的判断。

一条险峻异常难以攻破的路

  “历史上,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都没走过子午道。”方北辰说,子午道虽然离长安最近,但道路崎岖凶险,稍有不测,便可能全军覆没。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顾虑是正确的。
  如果打开秦岭的卫星遥感影像图,会发现秦岭中河水溪流十分密集。也正是这无数条水流,千万年来侵蚀切割着秦岭,造就了蜀道的艰难险阻。
  “历史上,其实不是没有人走过子午道,但都没能成功。”随后,方北辰举了几个例子予以佐证。
  公元230年,魏国大司马曹真率军,试图从子午道进攻蜀汉,结果行军途中全程大雨,栈道断绝,大军走了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最终不得不撤兵返程。
  东晋时,桓温派遣司马勋从汉中出子午道,希望由此进攻长安,结果半路就被前秦的军队打败。
  “在狭窄的空间内,大队人马行走,再加上还要运输粮草,这是相当艰难的。”方北辰说,在战场上军事力量最强的通常是骑兵,但骑兵在这种道路上却难以施展开来。

一条充满历史传说的路

  秦岭天险于蜀汉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是延续大汉江山最后一缕气运的天然屏障,也是阻隔蜀汉北伐关中的天堑。
  有了秦岭的阻挡,曹魏不敢轻易对蜀汉发动军事进攻,但蜀汉也因此被困于蜀地,直到灭亡,蜀军都未能突破秦岭防线。
  然而,刘备先祖汉高祖刘邦便曾穿秦岭古蜀道而过。据史学家考证,刘邦走的这条道极有可能就是子午道。
  “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焉。”如今,在汉中市博物馆,汉隶摩崖刻石《石门颂》石刻上几行字迹仍清晰可见。
  这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时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
  虽然《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汉高祖刘邦此次穿越秦岭的具体路线,但在这方石刻里却揭开了历史的面纱。
  公元前207年,刘邦被封为汉王,率领一支3万余人的庞大军队,到封地履职。
  在翻越秦岭进入秦巴谷地时,为了麻痹项羽,张良望着苍茫逶迤的栈道,献计刘邦,一把火将木质栈道化为灰烬,向项羽表达了不再回望秦川、东出中原的决绝。
  后来,韩信提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刘邦利用子午道争霸成功,不过子午道也因此再次被烧毁,直到西汉末年才由王莽下令修复,并设置了子午关,由此子午道正式成为官道。

一条在文明递进中散发光泽的路

  “子午道的兴盛是在唐朝。”汉中市西乡县文化馆的陈明顺讲起了另外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关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在《天宝荔枝道》中,详细描述了荔枝道的具体走向,其中提到“入子午谷,约六百三十里至长安”。这六百三十里,便涉及子午道。由于要运送荔枝,官府对子午道不断修治,道上行人越来越多。
  清朝时期,随着对子午道频繁使用和对秦岭山区的开发,子午道上逐渐出现了县级城市和一些重要集镇。
  时间来到20世纪30年代,川黔公路破秦岭而入,南北贯穿,将关中与陕南相通,顺山势而修,伴溪而行,蜿蜒曲折。其中,喂子坪以南段正是沿着古人踏踩千年的古道翻越秦岭,抵达子午古道的出口——汉中子午镇。
  之后,在川黔公路渝黔段的基础上,两头改道延展,形成一条北自内蒙古包头市、中通秦岭子午道、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将中国一分为二的大通道——G210国道。
  如今,子午道部分遗址已随历史沉入河底,只余山谷溪流侧畔断崖绝壁上显露的削凿镂刻,复述栈道昔日的辉煌。
  而在古今两道部分路段重叠处,现代文明标志的钢筋水泥铺就的道路两侧,古木森森、林海邈邈。
  曾经为了逾越秦岭,诸葛亮煞费苦心,五次北伐却不得寸土,走了一辈子也没能走出秦岭大山。
  一千多年后,今人却能顺着G210国道,沿子午道跨越秦岭大山,从沙漠直达海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闫雯雯 伍勇 周琴 陕西汉中西乡报道

名词解释

  子午道
  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是中国古代自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子午道常被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政权用作进攻陕西汉中、安康以至四川、湖北等地的通道,也常被以南方为根据地的政权用作攻打北方长安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