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 蜀地宝藏

邛崃关:兵家要地已成历史云烟

华西都市报2023-12-13 03:00:07.0蜀地宝藏

大关(古称“邛崃关”)。

荥经茶马古道。

小关。

  

□周安勇

  川藏茶马古道,经过金鸡关便进入雅安雨城区境内,再经飞龙关、高桥关,便是荥经地界,又经小关、大关,即达汉源县清溪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路改道了,运输工具发达了,关名虽然还在,关隘却成为历史。随着金鸡关隧道的消失,雅安雨城区与名山区之间将再无山遥,也无水隔,道阻且长的叹息,将不会出现在下一代人的印记里。
  但是,它们的名字已沉积在历史文化中,深深地铭刻在雅安人的心里。

雅州
这一雅号维持了千余年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短暂的王朝,从其崛起到覆灭,不到40年。但隋朝在中国历史链条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它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完成一统;是它设立科举制度,从此让天下读书人英雄不问出处;是它修建隋唐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工大运河。
  同样,隋朝在雅安历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隋朝前本无雅安,雅安只是严道辖地。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置雅州,辖蒙山、名山、卢山。
  雅州,自隋为名始,至1935年止,1000余年时光里,它几乎都是这一雅号。这一称谓,赋予的深厚文化内涵深深地沉淀在雅安人的血液里,以至于人们至今仍以“雅州”来标注雅安的物事,如道路、宾馆、饭庄、店铺、刊物、书籍、茶楼、桥梁等;以“雅”来展示雅安的气质,如雅女、雅鱼、雅雨、雅茶、雅连、雅石、雅语、雅韵、雅魅、雅风、雅致、雅信、雅趣。
  同样,隋朝在荥经历史上,也是关键的点睛之笔。
  秦灭蜀,秦惠文王于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置严道县,治地在今雅安市荥经县严道街道古城村,隶于蜀郡。900多年后的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在荥河、经河交汇处设立一个小兵站,叫“荣经水口戍”,荣经之名闪亮登场。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置荣经县,隶属雅州。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置荥经县。我们现在没有史料可证隋炀帝缘何以“荣经”命名这一小兵站,明时又为何改“荣”为“荥”,但自此,“荣经”“荥经”之名一路走来,在坎坷多难中,欣欣向好。
  隋大业中,隋炀帝不仅设置了“荣经水口戍”,还在荥经设置了两个关隘,一个叫甕溪关,另一个叫邛崃关。
  甕溪关,又被叫作瓮鸡关,关址在荥经县民建彝族乡竹子坝。竹子坝与荥河镇分界的小溪出口处,至今仍叫关沟头。这是一个以地貌来命名的关隘,大旋口外地势开朗,如瓮口;李家岩长长的峡谷如瓮颈;竹子坝、冯家坝前宽阔的河滩与平坝为瓮腹;至关沟头,对河两岸的山势陡然收窄,危崖千仞,就像瓮底。选择这样的地方作关址,也是独具匠心。
  荥经茶马古道出县城分路后,一路沿荥河流域,经荥河镇、泗坪乡,越牛背山镇的蒲麦地梁子,到泸定合路,甕溪关就立于此路上。
  邛崃关当然在邛崃山上,现在的大相岭,就是古时的邛崃山。
  邛崃关为隋大业十年(614年)置,属严道县,唐时置邛崃守捉于此。
  郭璞注《山海经》:“邛崃山,今在汉嘉严道县南,山有九折坂,出貊,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铜铁。”“貊”,就是大熊猫,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大熊猫的记载。2014年,大相岭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现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一部分。2018年2月,大熊猫“和雨”“星辰”入住大相岭野化放归基地,算是荣归故里。
  邛崃山也为邛人、筰人界。古时,荥经一带居住的是邛人,汉源一带居住的是筰人。现蒲江县、邛崃市所辖地区因离邛人近,所以叫临邛。“临”有监视之意,新莽时期,更直接更名为监邛。秦置严道,其所领区域包括现汉源、石棉等地,并远及折多山下。

邛崃关
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邛崃关现名大关,也是荥经盐关。关下不远处,有关名小关,也叫荥经茶关。
  我国自唐时已有茶法,朝廷对销往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实行禁榷制度,只能官营官卖,由官府划定口岸,与少数民族开展以茶易马的贸易,史称茶马互市,承载茶马互市的道路就叫茶马古道。在茶马古道源头各地,都有固定成规模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所生产茶叶能充分保障区域内民众需求。因是官营,为防止走私,则在各要隘之地设茶关,查种验引。1939年,孙明经(原金陵大学理学院教授)考察时,荥经茶关位于大相岭上的小关。
  邛崃关也是军事要塞。《明一统志》记载:“大关在荣经县西80里,旧名邛崃关,隋大业十年(614年)置,防番夷要害。”宋代郭允蹈《蜀鉴》中称:“吐蕃、南诏为唐深患,其忧不恃以蜀也。天宝初,天下分为十道,剑南节度使西抗吐蕃,南抚蛮僚。”可见,抗吐蕃、抚蛮僚,一直是唐朝备边的核心。
  清光绪《荥经县乡土志》记载:“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吐蕃入寇,掠黎雅,剑南节度使崔宁破之;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南诏兵力20万与吐蕃三路入寇,一趋黎雅,叩邛崃关,陷诸郡邑,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兵与山南兵合,大败敌军……”
  以上仅列唐朝时的兵事记录,其实在中国历史上,邛崃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西南的少数民族欲得成都,必先占雅安;欲占雅安,必先破邛崃关。所以,清代青神县令陈登龙诗《邛崃关》形容其“大关如建瓴,小关如伏虎。东西隔十里,全蜀此门户”。
  近代史上发生在邛崃关最著名的战事是保路运动中的大相岭阻击战。清宣统三年(1911年)6月17日,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荥经于7月18日响应号召,推举县人李永忠为首,参加起义者近万人。当时,四川总督赵尔丰的精锐部署在康定、西昌。起义爆发后,赵尔丰急调两地防军星夜驰援成都。荥经地处两军必经之处,若不据险阻援,势必给保路运动造成危险。7月28日,荥经民军在大关与驰援清军接战,清军虽集中优势兵力以精良武器拼命猛扑,但始终被阻于大相岭之南,相持达40余日,有力支援了保路抗清斗争,对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除军事事件,邛崃关在历史上也曾多有“雅”事。《汉书·淮南王传》记载,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谋反,文帝刘恒念兄弟之情,仅是废其王位,将其遣往蜀郡严道邛邮,准带家眷同往,由严道县署为他们供给生活物资。“邮”源于秦时,汉时,“五里一邮,邮人居其间,相去二里半”。邮递人员称邮卒,“邮”既是交通设施,还兼有“司奸盗”的功能。

茶马古道
险峻隘口引得游人竞至

  盛世园林乱世关。如今,那些险峻的隘口,成为人们眼中的网红地。沉寂了多年的古关老道,那长满青苔的石板,那满山的花红草绿,竟蕴藏了无穷的价值。
  大相岭茶马古道贯连荥经和汉源两县,沿线有许多古迹、村落,有森林、高山、草甸、溪流,有鲜花、野果。大相岭茶马古道全段的75%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2019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最美森林古道”。于是,研究者、体验者、开发者,一拨一拨地涌来,穿行于古道。
  原来的古道要翻小关山而行,修公路则将山脊挖断,形成狭促之势。后来,文物部门在此造关墙,命名为小关口。古道蜿蜒曲回而上大关,四围展望,山势峥嵘而崔嵬,沟壑远深,白云淡染。板房是过去的腰店所在,为官设,可能因山高路远,背运成本高,又无处取土建窑烧瓦,房屋都盖木板,故名板房。因建房、盖房所需木板均由此山出,后面的山称为板厂山。清人姚莹路过此地时正值冬天。遂成一绝句云:“严霜草冻石稜顽,峻岭云横雪树斑。板屋数家鸡唱晓,岁寒人渡小关山。”而清朝荥经人黄似懒过此入住时,正值春暖花开、往来人稠、热闹之时,却见“花簪卖酒娘,秋波往外顾。额点道路人,这榻可安住”。
  行走古道上,有幽远、沉实的感觉。背夫打拐时滴下的汗珠,至今还封存在拐子窝窝里,盈盈一盅盅。道旁鸽子花正开,瓣尖悬着雨滴,似凝非凝,欲坠不坠,风吹过,翩翩若飞。细雨浸润了石板,泛着或红或暗的光泽,绿苔、青草、野花,流水淙淙,薄雾轻绕,随意泼洒出一幅宏阔的淡墨水彩。
  文图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