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在清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受访者供图
王巍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吴德玉摄
王巍
2023年12月15日,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开幕,由从事考古工作42载,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主编的《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在获颁的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里排在首位,并且是10个上榜项目中唯一的中国考古成果。随后,他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采访团的专访,畅谈编撰910多万字《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的获得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就感,以及亲历中国考古学翻天覆地变化的欣喜。
时隔几天,王巍又来到四川,获授“三星堆文化大使”称号。从考古发掘专家咨询组组长到文化大使,他的身份有了一些变化,但不变的是对三星堆、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我们一定要把三星堆推向世界,让世界通过这个窗口,认识悠久、辉煌的中华文明。”他说。
如何将中国考古学百年浓缩为一套学术专著?王巍交出了一份写满917万字的答卷。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闭幕当天上午,王巍在听完一场学术分享后,快步走进访谈间。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声音有些沙哑,偶尔咳嗽两声。他呷了一口热茶,抱歉地说:“实在不好意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注度太高了,我一年要在全国各地讲座50多场,嗓子不太好。”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如约出版。这是目前中国考古学史上规模最大、字数最多、参与人数最多的集体项目,前后邀约270多位各个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撰写相关内容。“基本代表目前我们中国考古研究的最高水准。”王巍说。
王巍回忆说,这部巨著始于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的倡议,梳理总结中国考古学走过的百年历程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最终这个艰巨的重任交给了他。
此后一年,王巍将这部巨著分为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时代、秦汉到宋辽金元明清时代考古,科技考古以及各个考古学专题研究4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解了50个左右的课题,每个研究领域邀请权威专家按照时间顺序、研究进展的脉络进行回顾。仅仅是梳理脉络、搭建框架、分解课题、邀请作者,就耗时一年。
之后数年,270多位学者共同完成了这套皇皇巨著。该书分为4卷12册,回顾了各个领域、各个课题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历程,全书用四分之三的篇幅,介绍了各个时段重要考古学文化、考古遗址的发现及研究历程。
出版这套917万字巨著有何意义?王巍坦言,这套书不仅为考古学者、历史学者而写,对于那些对考古感兴趣的社会公众而言,也很受用。“这套书的文字极具概括性,比如你对三星堆感兴趣,如果能从图书馆借阅这套书,就能很全面地了解三星堆研究的来龙去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部独具特色、名副其实的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百科全书’。”他说。
1954年5月,王巍出生于吉林长春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生。1977年恢复高考时,23岁的他在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公社任党委副书记。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考古题材专题片,兵马俑、马王堆、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壮观景象让他目不转睛。震惊之余,第二年,他报考了吉林大学考古系,师从中国里程碑式的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
从1982年毕业至今,王巍已从事考古工作42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事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他最为人熟知的成就,是主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到2022年,我走上考古工作岗位正好40年,其中的后20年,便在从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应该说,在我的考古生涯中,这20年的认识尤为重要,因为和大家一起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他说。
2002年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启动,王巍是该项目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该项目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经过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共同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说法并非虚言。
回望自己的考古生涯,王巍坦言,后20年的进步源于前20年的积累。
198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派王巍前往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留学。在此期间,他参与了日本奈良古城遗址挖掘工作。1995年,他获得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位后,拒绝了日本另一所大学开出的几十倍高薪聘请,回归中国考古“主战场”。
王巍或许是荧屏上出镜率最高的考古学者之一,无论是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的几次重大直播,《中国考古大会》之类的考古综艺节目、纪录片和公开课,或者是各大媒体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讲座,都可以寻觅到他的踪影。他记得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细节,很多考古学大家亲自撰写科普文章,周末开讲座,备受欢迎。于是,这位年近七旬的中国考古“百事通”,从田野、书斋走向荧屏、讲堂,向更多民众普及考古的奥秘。
2022年7月10日,王巍做客“名人大讲堂”,给观众带来题为《探索文明演进历程揭示多元一体格局——古蜀文明与夏商王朝》的精彩演讲。通过讲述自己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亲历记,他给观众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更揭秘了古蜀文明与夏商王朝之间的种种神秘联系。这场引人入胜的讲座,吸引全网584万人次网友观看直播。
如今,中国考古已走过百年历程,特别是步入新世纪以来,王巍总结了几个重大变化:一是研究成果从秦汉到明清“全面开花”,完完全全展示出当时历史的图景;二是原来的一些老遗址“焕发青春”,三星堆、二里头、良渚遗址等,由于国家的重视、学界课题意识的增强、科技手段进步等诸多利好条件,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新发现,令人欣喜。
站在世纪之交的路口,王巍曾写下一篇文章,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三化”预测:一是科学化,各种技术手段得到更广泛应用;二是国际化,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三是大众化,推广公众科普。如今,20多年过去,他非常欣喜地看到我国考古学发展正在向“三化”推进,这或许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王巍看来,考古学最大的魅力在于为解开历史的谜题提供新资料、新线索。“考古学家的一次偶然发现,就可能改写历史。”他说,无论是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屡屡登上热搜,还是北大考古女孩成为考古圈的“团宠”,“考古热”体现了一种社会进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李雨心
王巍,1954年5月出生于吉林长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