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瘦鹃的那句“七里山塘春水软,一声柔橹一销魂”,让人对七里山塘心生无限向往。而《红楼梦》第一回中,七里山塘被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七里山塘在世人的心目中,早已经不是普通的运河岸边。
七里山塘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的时候发起修建的,为了解决苏州常年水患的问题,他组织人员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它连接了苏州城内的运河和太湖。水系形状曲折,长达七里,因此得名“七里山塘”。
到达七里山塘的时候是下午。走进山塘街,店铺、住家鳞次栉比,游人如织,摩肩接踵,这里是商人聚集地,繁华市井间。运河两岸的居民,前门沿街,后门枕河;水陆相邻、河街平行;河两岸的民居白墙黑瓦古色古香,木制门窗雕镂精湛,青石板路被千百年来的人们走过,打磨得光滑,运河水波澜不兴,两岸人家声声吴侬软语,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浑然一体。小桥、流水、白墙、黛瓦,仿佛时光倒流,穿越到唐宋时期曾经的繁华。
隔一段距离就会遇到在街边卖茉莉花的女子,提着竹子编制的小篮子,有半篮茉莉花及几串串好的茉莉花手链,茉莉花香在石板街上弥漫。走着走着,雨来了,路上的行人丝毫没有避雨的意思,有伞的拿出伞,没有伞也不慌张,甚至很多人手里拿着伞却不打开,迎着雨步伐不变。当你犹豫着是否要找个地方避雨的时候,一抬头,雨停了!那些打伞的人不好意思地笑笑,似乎觉得自己小题大做了,走了没有几步,伞还在手里握着,雨又来了,索性跟那些没有带伞的人一起,让雨淋个痛快吧。
其实江南的雨并不想把行人淋透,天上玩耍的是一块调皮的云,它在逗你玩儿。那卖茉莉花的女子,早已深谙雨的脾气,丝毫不为雨点所动,依然慢悠悠地串着茉莉花手链;那些在运河边矗立了几百年白墙黛瓦的房子也深谙雨的脾气,江南的雨任性到如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说下就下说停就停。
自元代以来,每个朝代都曾对七里山塘进行过修缮和扩建,七里山塘成为了文人雅士聚集之地,辛弃疾、王羲之等都曾在此游览过,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画和碑刻。精美的园林建筑、古老的石桥曲水流觞,浓浓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扑面而来。
山塘河的开凿便利灌溉和交通,苏州百姓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白居易的《正月三日闲行》写出了七里山塘绿浪翻滚、东西南北纵横交织、一池春水波光粼粼的景象;写出了桥栏色彩鲜艳风情万种的妖娆。白公堤也让我们领略了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著名诗人官员的风采。时光在古镇上缓缓流淌,缠绵、诗意、安静、闲适、幽远而定笃。
彼时日已落了大半,漫天暖金色的光罩着七里山塘。古色古香的山塘昆曲馆,掩映在绿色中,穿越百年时光的唱词,叫人如何不沉醉?轻慢悠扬的曲调,软柔的声音,婉转的歌谣,字字入心,句句入骨。饶是游者的散漫心情,也会被这声调唱词抓住了魂。
雨,给七里山塘添加了无限诗意。风吹皱了运河水,河畔人家在运河边种了很多我不知道名字的花草。在河边木头长廊上坐下,托腮凝神的时候,雨又来了,雨点落在花草叶子上,雨敲打着运河水溅起朵朵水花,远处朱红的画舫旖旎行来,碧波被层层劈开,伴随着画舫一同来的,还有水边人家一串串的红灯笼,洇洇地点缀着木制门窗,透着古老的气息。我只是看雨,看雨点打在运河水上泛起的朵朵涟漪,看雨中依然慢吞吞漫步的行人,看烟雨濛濛里浸润着的七里山塘。雨从来不是困扰,这样的时刻最能安放一颗浮躁漂泊的灵魂。
小桥流水、烟雨长廊,梦里水乡。七里山塘古典中有一种遮不住的华丽。恍惚中,我迷失在潋滟的波光里,不知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