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采购商走过冰冻预制菜食材冷冻柜。 新华社资料图片
预制菜火了,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及监管等问题,成为消费者关注的话题之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预制菜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2023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5400亿元,2026年或将破万亿元。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兴食品,如何合法合规生产经营,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3月5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明宇集团董事长张建明。他建议,商家应提前告知消费者菜品是否为预制,同时在价格上与现制菜品有所区别,让消费者能安心用餐。
张建明虽然在从事文旅行业,但长期关注预制菜的发展动态。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去年一则新闻,一对新人在酒店举行婚礼,婚宴按6000元一桌的标准配了16道菜,结果有七成菜品为预制。有客人直接评价:“还不如回农村办席,吃得新鲜。”如此体验,让新人很是恼火,最后造成“不愿买单”的纠纷。
在餐厅消费,点到的红烧肘子、鲜汁鲍鱼、焖烧小黄鱼等菜品,到底是鲜货现做还是预制加热、浇汁调味?很难分辨。这确实是大多数消费者的“痛点”。记者在成都部分海鲜批发市场、超市走访发现,鲍鱼例汤、蒸鱼、烤鸭等预制菜品都有成品售卖,购买后,打开包装加热摆盘即可食用。有的菜品还专门有“十人份”的包装,专供酒店或餐厅。
张建明表示,预制菜作为便捷食品,目前是消费市场“新宠”,但还存在全国性的规范、标准缺失,产品质量缺乏保障。目前缺乏对预制菜生产主体从业资格的基本规范要求,进入门槛极低,从业者鱼龙混杂,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仿制、以次充好、没有标识信息(或者不全)、原材料无法溯源等问题。在生产环节上,无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张建明认为,餐饮市场缺乏对预制菜的分类规范及对应的生产标准,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识别预制菜层次。同时,缺乏预制菜链路标准。预制菜是全链路产业,目前冷链仓储等关联产业仍然没有针对预制菜的专项标准,预制菜食品安全难以闭环。
“为什么消费者对预制菜比较排斥?还是知情权没有得到保障。”张建明分析,目前,无论是外卖商家还是堂食餐厅,普遍均不告知消费者使用的是预制菜还是新鲜现做食品,一般消费者又无从识别,知情权难以得到保障。
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目前还有较多消费者难以接受在餐厅堂食时使用预制菜,尤其对商家将预制菜与新鲜现做食品同等定价更难接受,但是外卖商家和餐厅又不提供预制菜和现做食品的消费选项。
针对这些问题,张建明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全国性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规范应涵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餐饮服务等环节,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加大对预制菜行业的监管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在张建明看来,在预制菜的生产加工环节,应明确生产主体的资格要求,规范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同时,应建立严格的原材料采购和检验制度,确保产品的原材料来源可靠。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应建立完善的冷链运输和储存体系,确保预制菜的新鲜度和口感。在餐饮服务环节,商家应明示告知消费者所使用的预制菜信息,并在价格上与新鲜现做的食品进行明确区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柴枫桔
为了方便网友参与,从3月2日起,封面新闻传媒矩阵开启多个“两会热点大家谈”留言渠道,充分收集读者心声。
1.在封面新闻客户端《两会热点大家谈》互动稿件下留言;
2.在封面新闻官方微博、微信或抖音账号进行留言;
3.进入封面新闻客户端青蕉频道的两会热点大家谈专区发布动态,图文或视频皆可,点击右下角“发动态”即可;
4.拨打热线028-8696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