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殷秋华正在表演。受访者供图
林春(中)和她的两名“唐宝徒弟”。谢杰 摄
4月12日上午,南充市蓬安县文化馆,林春忙完手头的创排工作,来到二楼舞蹈室,察看“唐宝徒弟”殷秋华的训练情况。
最近,19岁“唐氏女孩”殷秋华表演川剧变脸的故事走红,林春就是教她的老师。除了秋华,她还有另一个“唐宝徒弟”慧慧,才15岁。
大半辈子从事川剧文化工作,这几年,林春真切地看到“唐宝”和川剧国粹之间,有一种力量在流动。“舞台上,‘唐宝’因川剧变脸在发光,川剧变脸又因‘唐宝’的参与被更多人关注。”林春说。
蓬安,司马相如故里,嘉陵江边的一座小县城。这里的县文化馆是个一级文化馆,很多地方性群众文化活动、地方非遗文化传承训练在这里开展。每当戏曲、荷叶舞、蚌壳舞等传统音乐响起时,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
这两年,县文化馆多了一个特别的现象:二楼舞蹈训练室,经常传来0.5倍甚至0.1倍的慢节奏鼓点声音,跟着慢节奏音乐训练的,是一对时常都来的母女。
4月12日,唐氏综合征女孩殷秋华和她57岁的母亲赵海英,又来到这里。
“这几年,这里是我们来得最多的地方。”赵海英说,2021年冬天,秋华拜文化馆川剧老师林春学习变脸,秋华学习比常人慢很多,常速音乐跟不上,林春便拿着鼓槌,配合秋华的进度,减速再减速。这让鼓点节奏,很长一段时间在0.1到0.5倍速之间。
时间久了,大家一听这个节奏就知道是“唐宝”在练功。在林春的严格要求和系统训练下,秋华一天一个样。
为什么要教“唐宝”学变脸?这是这几年林春听到最多的问题。她回答过很多次,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宝宝喜欢音乐,我想改变她,她学川剧国粹的时候全身散发出了一种气息和光芒”。
这个“她”,就是“唐宝”殷秋华,林春向来弱化“唐氏”标签,习惯喊她“宝宝”。
2021年,蓬安县残联以当地励志残疾人为原型,创排情景歌舞《不会微笑的天使》,林春是舞蹈指导。排练中,有个叫殷秋华的“唐宝”演员,总是向她投来炙热的目光。演出结束过了几天,林春接到秋华妈妈的电话,说“秋华很喜欢您,能不能请您收下她”。
细致观察秋华状态,林春发现孩子眼里有光,于是说:“这个孩子是可以雕琢的。”
慎重考虑后,她决定让秋华学习传统文化川剧变脸,因为川剧变脸有“唐宝”喜欢的音乐,而且脸谱可以遮挡唐氏特征的面庞,“川剧变脸,能给她安全感。”
教“唐宝”练习并不容易,从认字、说话、手指弯曲度、嘴角控制弧度……声、台、形、表,林春一点点掰碎揉开。“做我们这行,对艺术水平和标准是要坚持的,并不因为她身体特殊就降低标准,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位。”林春说。
孩子学了记不住,母亲赵海英就陪着一起学,回家再对着视频一起练,“练到位,才能学新的。”
一个普通的训练日,秋华突然喊了林春一声“师父妈妈”,从此喊到现在。为了不负“师父妈妈”的称呼,林春绞尽脑汁教授秋华技艺,还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走进“唐氏宝宝”的内心。
秋华学习川剧变脸的潜力一点点被激发,从一个动作学一周,到开始形成肌肉记忆,再到学会自主分析判断,逐步有了自己的表演思维。现在,她能流畅地变8张脸谱和1张回脸,另外还在练习更高难度的吐火绝技。
改变还不止这些。秋华认识了很多字,会煮饭,会打架子鼓,会表达各种情绪,会网上搜索、学习喜欢的音乐和舞蹈,会发消息和同学、朋友聊天谈心……学川剧变脸,让“唐宝”蜕变发光。
除了殷秋华,林春还有另一个徒弟慧慧,一个15岁的“唐宝”女孩。
在秋华学习一个多月时,慧慧母亲看到了秋华的明显改变,于是慕名而来拜师。通过系列训练,两个“唐宝”的唐氏征状得到明显改善,家长们感慨“这都是严格训练、用爱教导带来的。”在蓬安县文化馆和县残联支持下,两个“唐宝”还相继登上大大小小几十个舞台。
因为秋华,全国很多唐氏家庭了解到蓬安的“技能型‘唐宝’”,联系秋华妈妈想到四川来取经学习,甚至拜师学艺。
林春也常思考,为什么川剧变脸能帮助“唐宝”带来新生般的改变?是音乐带来的脑部刺激,还是身体训练和助残康复的相辅相成?抑或是文化艺术的熏陶带给“唐宝”精神力量……林春说,“原因肯定是多样的,但终究离不开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关爱。”
近期,林春师生受到巨大关注。“这关注,是给‘唐宝’这个特殊群体的,也是给川剧变脸传统文化的,对我们来讲都是动力。”林春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