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 少年派

“公园20分钟理论”:大自然的神奇治愈力

华西都市报2024-06-19 03:08:26.0少年派

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俯瞰。陈羽啸摄

市民在成都新都区泥巴沱森林公园游玩。据成都发布

人们在成都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休闲娱乐。

新华社发 市民在东安湖体育公园玩滑板。陈羽啸摄

  最近一段时间,“公园20分钟理论”火了,许多城市的草坪上都“长满了人”。不少民众表示亲测有效,“再难再累,都要去公园待一会儿”“公园20分钟,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每天在公园待20分钟真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公园

20

分钟理论”是啥?


  “公园20分钟理论”起源于某杂志的一项研究,其中指出,即便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或其他能感受到自然气息的地方逗留20分钟,你的精神状态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飙升!
  这是因为公园环境中拥有空气负氧离子、植物精气、森林小气候、绿视率、声环境、氧气等,能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人体皮质醇(压力荷尔蒙)的水平,使大脑的控制中心得到放松和休息,这就像是给长期紧绷、使用过度的肌肉做放松按摩一样。
  此外,在公园待上20分钟还有助于改善失眠、提高睡眠质量,使短时记忆容量提升20%。而如果场景换成在城市的街区或商场则毫无作用。
  其实,科学家早就发现了这一奥秘,户外活动、观赏树木、聆听鸟鸣、仰望天空以及亲近自然,都有助于缓解焦虑、减少压力和降低抑郁水平,改善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这种积极影响甚至可以持续长达七小时。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类似的理论——“天人相应”,这一观点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为一个整体,自然界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和健康状态。
  可见,从古至今,大自然都是我们最好的心理医生,总是能用它独特的方式给我们加油打气!
  想象一下,在绿意盎然的公园里,老人们在悠闲地散步、打太极,小孩们在打闹捉迷藏,年轻人则在跑道上挥洒汗水,这样一幅生动的“公园生活画卷”,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加入其中。

2

公园何以成为“城市绿洲”?


  学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地埋首案头是许多人的常态。感受大自然的节律,成了一种奢侈。而短暂地逃离“格子间”和“电子屏幕”,又是一种 刚需,就连陶渊明都忍不住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当然啦,想实现公园20分钟的愿望,前提得看公园是否“触脚可及”。
  好消息是,现在各地都在开展“留白”和“增绿”行动,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幸福半径”。除了综合公园、主题公园外,更多小而精的城市“口袋公园”见缝插绿,为人们提供了近在咫尺、丰富多样的绿色好去处。
  相较于山野乡间,城市公园不用跋山涉水、不怎么耗时费力,性价比超高。无论是城市心脏的大规模公园,还是社区角落的微型花园,都成了现代人逃避喧嚣、寻求片刻宁静的避风港。
  人需要随时调整心态,既然有这些平台,我们当然也要学会享受和大自然的“约会”。

知道多一点
这些方法也能调节情绪


  当我们情绪出现波动时,不妨试试深呼吸法。静心、闭上眼睛,深深吸一口气,之后憋住,默数“1、2、3、4、5”,然后慢慢呼出。这样可以提供足够的氧气,帮助我们放松和舒展身体。
  运动是情绪的调节剂,如步行、慢跑或瑜伽,都能有效缓解抑郁。在跑步同时,还可以听听音乐,欢快的旋律能驱散阴霾,平复情绪。
  此外,与朋友分享心事,拥抱彼此,吃点甜食,也能释放催产素,减弱负面情绪。若没有朋友陪伴,放声大哭也不失为宣泄情绪的好方法,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大哭可以防止深陷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这些方法简单易行,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情绪的出口,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快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