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剑阁县举行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签字仪式现场。 刘欢摄
张大军(右一)在翠云廊开展古柏调研工作。 受访者供图
广元市剑阁县汉阳镇,游客雨中徒步古蜀道。 雷远东摄
古柏森森,遮天蔽日,翠云长廊,连通古今。四川广元市剑阁县,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素有“蜀道奇观”“森林活化石”美誉。“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广元正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护此青绿,努力让翠云廊成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的一个样板。
“这雨下得久,还下得大,每天要多去几趟翠云廊……”雨一直下,张大军瞅了瞅窗外,眉头也跟着皱了皱。7月16日上午,他每每挂掉电话时,总不免多叮嘱对方几句。
从广元市剑阁县汉阳镇党委书记,到剑阁县古柏保护筹备组组长,再到剑阁县林业局党组书记;从之前管护434株,到如今的12510株,作为剑阁县古树保护“新晋大管家”,张大军近一年来感觉压力更大,责任更重。
“我还是个新手,还要再学习。”他坦言,到了新岗位,与古柏的缘分在延续,与古柏的情感也愈加深厚,在他看来,古树保护“不仅要心中有数,更要心中有‘树’。”
“到了汉阳镇后,我们为辖区每一棵古柏都‘量身定做’专档,发动当地老百姓参与古柏保护,做到每段蜀道有人管、每株古柏有人护。”担任汉阳镇党委书记两年零七个月时间里,对辖区内434棵古树的情况,张大军了如指掌。
任职期间,他和党委班子成员每人还分别认领了10棵树,他认领的编号为396号-405号,其中两棵树龄最大的,已有1500多年。“它们就像我的家人,只要一有时间,我都要去看看它们,这样心里才踏实。”
2024年2月20日,翠云廊游客中心广场上,剑阁县举行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交树交印”仪式。现场对近2000株古柏(古树名木)存活和生长情况评定之后,汉阳镇、柳沟镇、姚家镇三地原党委书记与新任党委书记,作为交树人和接树人,现场签字移交,完成了古柏的离任交接工作。
当天,作为交树人之一的张大军,身着西装,显得格外庄重正式。“离任交接时,我又去了石洞沟一趟,把每棵树的情况吃透摸清后,才将一本‘明白账’交给了下任接树人。”
古柏“交树交印”仪式,是剑阁县扩大离任交接范围后的首次集中交接,也是剑阁县继承和弘扬“交树交印”传统,从制度层面推动古树名木保护走深走实的务实举措之一。该项制度作为剑阁县古柏保护的重要抓手,从过去的县长离任交接,扩大到了县委书记、县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社区)书记主任、村民小组长、林业局局长、乡镇林业站长、护林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保护责任体系。
在张大军看来,古柏保护最关键是依靠制度、依靠人民群众。近年来,剑阁县在翠云廊古柏保护工作中传承并创新了“一树一档”“一树一人”和“一树一策”的科学管护措施,全力抓好古柏保护“九件大事”,扎实做好防火、防病虫害、防雷击等“古柏六防”工作,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守护好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
更令张大军欣慰的是,当地老百姓从内心深处爱护古柏,从“要我护”转变为“我要护”,将古柏保护化为行动自觉。张大军认为,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同时,要让老百姓看到古树保护所带来的变化,比如文旅、民宿、研学等产生的实实在在收益。
今年1月26日,张大军正式卸任汉阳镇党委书记,转任新组建的剑阁县古柏保护筹备组组长。刚到筹备组,有人说,这项工作比较单一,上任后他才感觉“并不简单”,“刚上任,不晓得做什么,脑子完全是懵的。”
为了尽快适应新角色,张大军经常跟着本地专家和外地专家钻进古柏林,看古柏根部的土该怎么垒,学如何有效避让古柏的根茎……“看不懂,我就问。半年过去,除了专业救护我还搞不太明白,对一些树的简单症状,我已能看一眼就知道。”张大军说,只要用心就能学会,这个工作其实就是一个“眼前活”。
关于边看边学,张大军分享了两个小知识。
刚开始,张大军以为古柏根部的土要垒高点才行,后来才知道土不能垒太高。如要将根部的土去掉一些,也不能一下子全部铲掉,而是要一点点试着增减,就像人换季穿衣服一样,要一件一件增减,其间还要观察古树的反应。那么,古柏的根茎到底有多长?张大军的答案脱口而出:“树冠投影下来,还要让三米。在这样的安全距离下,才能不至于伤害到它的根。”
钻了半年树林,张大军才知道保护古树的名堂是真多。如古树需不需要支撑,用石头砌堡坎还是用其他方式,如何疏密,如何判断病虫灾害等等,“以前以为保护古柏,只要树不倒就行。现在才明白病虫害、水土流失、自然衰老、火灾隐患等都可能影响古柏健康,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从任镇党委书记开始,张大军就与古柏打交道,因此有人称其为古树保护“半个专家”。张大军笑言:“我还是个新手,还要再学习。”不过,他心里有了一张更为明晰的“树谱”:剑阁境内蜀道全长151公里,贯穿9个乡镇。现存古树名木7803株,其中蜀道古柏7778株,平均树龄1050年,最高树龄达2300年。“对于这片存世最早、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人工栽植的行道树群,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都需要做深做实。”
“古柏属不可再生的资源,如被破坏了,那就是千古罪人。”张大军说,要护此青绿,务必保护优先。
2023年以来,剑阁县完成了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大普查”,成立了全国首个古柏保护专项基金,探索建立起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今年,剑阁县又编制了《剑阁县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规划(2024年-2033年)》。这个为期10年的保护规划,内容共十章,包括总体思路、古柏体检、古柏保护管理体系、科技创新、重点建设任务、救护措施及规程等,为古柏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引性、专业性、纲领性的方向和遵循。“规划对前后两个五年要做哪些事,都作了明确。”张大军说,该规划还在最终审稿,预计7月底正式发布。
“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提升古柏保护能级。”张大军说,走出去,即派人学习经验,培养自己的树医生;请进来,即与北京农学院、四川省林科院、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等部门高校开展合作,推进古柏专科医院、古柏保护专家工作站、蜀道翠云廊古柏数字博物馆等科研基地建设。
关于能级的提升,张大军想到了科技助力的“智慧化”之路。“办公楼一楼,我们预留了两间大办公室。到时我们会把全县所有古树名木,通过智慧系统全部集中在这里。”张大军介绍,目前,他们正筹备建立古柏智慧监测综合管理平台,将古柏的个体生命体征监测和日常养护管理合为一体。平台建成后,不仅可现场实时监测,可以预报预警,实现远程操作,同时还能将专家工作站、古柏专科医院,以及多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调度功能、综合研判功能、展示功能、研学功能全面统筹。
这几天,张大军正忙着筹备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希望通过这场大会,让更多人看到剑阁保护古柏的切实举措,更加实实在在地作出更多探索,让翠云廊成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的一个样板,让这片古柏林代代相传,永久青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彦谷刘彦君 雷远东闫雯雯 陈颖李兴罡见习记者彭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