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 特别报道

将经典名著引入现代社会的千家万户

华西都市报2024-09-30 15:32:45.0特别报道

莫砺锋 受访者供图

2023年2月24日,莫砺锋做客“名人大讲堂”,作了一场名为“苏东坡的现代意义”的演讲。徐瑛蔓 摄

《开山大师兄》 出版社供图

  1984年10月22日,南京大学图书馆报告厅高朋满座,钱仲联、程千帆、唐圭璋等著名学者和300多位南京大学师生,共同见证了一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人莫砺锋由此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张文学博士学位证书。第二天,消息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时光流转,2023年5月23日,74岁的莫砺锋上完了在南京大学教学生涯的最后一课,正式宣布告别大学讲台。同年6月2日,莫砺锋又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中,就“文化传承发展”发言。2024年,75岁的莫砺锋在国家图书馆发布了他的新书《莫砺锋演讲录》,书中收录他在各地面对大众普及古典诗词时所作的34篇精彩演讲内容。
  莫砺锋身上凝聚着我们国家文化发展、时代前进的细微痕迹。他走过的路,奋斗过的历程,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深的启发意义。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莫砺锋。

“我在农村背了好几千首诗”


  莫砺锋说,他的人生第一专业,既不是古代文学,也不是他曾经考上的外语系,而是在长江下游地区进行水稻栽培。
  2023年2月24日,莫砺锋曾应封面新闻之邀,做客“名人大讲堂”,就“苏东坡的现代意义”进行演讲。谈到苏东坡在黄州开荒种地时,他说:“我青年时代曾经在长江下游地区种过水稻,我种水稻是一把好手,从插秧到割稻,全部都很内行。”
  1949年4月,莫砺锋出生于江苏无锡。读书期间,他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工程师,后因高考招生暂停,他到江苏省太仓县和安徽省泗县务农。在江南农村的茅檐底下,他“结识”了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等杰出人物,并慢慢喜欢上古典文学。像《左传选》《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古文观止》这些书,他反复研读,去咀嚼,去体会。而《孙子兵法》《离骚》他可以从头背到尾。杜诗一共有1458首,他大概背过其中的800首。
  到了1974年,他把自己所能借到的中文书全部读完了,实在没办法,他就开始读英文书。1977年,高考恢复,莫砺锋以外语为特长考入安徽大学英语专业。1979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招收研究生,招生方向是唐宋诗歌研究。莫砺锋心头一动:“我在农村背了好几千首诗,也许可以试一试。”果不其然,他成为了程千帆先生的研究生。
  莫砺锋特别喜欢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说:“一个普通人,在漫长的一生中,很难做到全程一帆风顺。东坡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学习。”

“开山大师兄”的博士求学路


  1981年,我国颁布《学位条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名单,南大教授、古典文学名家程千帆成为名单上的一员。于是,硕士毕业后的莫砺锋,继续跟着程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从1982年初到1984年10月,两年零十个月,他毕业以后南大中文系才招收第二个博士生。201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针对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的口述史《开山大师兄》,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文学博士”的莫砺锋,成为该书第一位口述主角。
  对于“第一个文学博士”的名誉,莫砺锋觉得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这跟他答辩的时间恰好比较早有关。但是他说,这件事的意义在于,文科博士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走上正轨。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生导师,程千帆为博士生制定了严格的培养计划——从先秦时期的经典到唐宋大家的别集,为学生开列10多部必读书,要求学生精心研读后,撰写一篇达到发表水平的论文。他还邀请周勋初、郭维森、吴新雷三位先生担任学术助手,指导学生研读典籍。回忆起当时导师程千帆教自己的方式,莫砺锋说,“他带我的方式有一点像手艺人带徒弟。四个老师带我一个学生。”莫砺锋还记得,程先生主张研读经典从先秦读起,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一路读过来,读到《昭明文选》。
  在莫砺锋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他尽量传承程先生教学生的方法、精神,“程先生当年怎么教我的,我也试图这样来教学生。”

是一流学者也是大众“师者”


  莫砺锋是象牙塔里的一流学者,也是走向大众的“师者”。他既在学术上“进”得去,又在普及上“出”得来。做古典知识普及,对于莫砺锋来说,契机也是几个偶然。
  2004年他出任南大中文系主任,工作繁忙,不方便专心写论文,他就写随笔。那年他写了一本《莫砺锋诗话》,主要是谈古典诗词跟现代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出版后反响很好,好多读者给他写信。这让莫砺锋第一次觉得,“普及还蛮有意义的。”
  第二个机遇发生在2006年,央视《百家讲坛》的两位编导专程到南大来请莫砺锋讲唐诗。这些演讲内容后来以《莫砺锋说唐诗》出版,印数达到十万册,反响同样很好。后来他又到《百家讲坛》讲了白居易,也出了一本书,同样印了十万本。
  这几件事之后,莫砺锋开始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普及工作上。尤其是近些年,他经常去一些高校、图书馆做公益性诗歌讲座,出版过《漫话东坡》《诗意人生》《唐诗与宋词》《莫砺锋讲唐诗课》《莫砺锋讲宋诗课》《杜诗选注》等。如今从南大退休,他直接表明:“我已经告别学校里的小讲台,更多地走进社会的大讲台。”
  随着普及工作的深入,莫砺锋越来越意识到,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古代典籍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学习,从而获得文化启迪和精神滋养,“精深的纯学术研究固然是我们的使命,认真负责的普及工作也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两者不可偏废。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为社会大众编写有关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从而将经典名著引入现代社会的千家万户。”
  莫砺锋说,中华诗词中的经典作品无不身兼优美的文学作品与深刻的人生指南的双重身份,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与审美旨趣,在陶冶情操、培育人格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