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凡人微光

“我们不是开咖啡馆,而是在建一座桥梁”

华西社区报2025-04-01 02:32:09.0凡人微光

  3月14日下午,温柔的春日阳光星星点点。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街道
  高升桥东路的藏绿咖啡馆又开始叫号等位。店里的墙面嵌着黑陶罐与牦牛铜壶,羊毛毡覆盖的吧台旁,年轻顾客正举着“青稞酥油咖啡”拍照。
  这家由格桑卓娜创立的咖啡馆,用6年时间完成了从“文化元素搬运工”到“新文化样本”的蜕变,小小的咖啡单店日均客流突破200人次,成为极具民族
  特色文化创新与商业实践的典型案例。

“去符号化”空间实验老物件在水泥墙中“生长”

  推开藏绿咖啡馆的玻璃门,转经筒与不锈钢咖啡机并置的视觉冲击扑面而来。2023年,格桑卓娜对高升桥店进行空间迭代,摒弃传统民族风装修的“堆砌感”,将器物嵌入极简工业风墙面。“我们不是做高原文化主题馆,而是想让老物件回归生活场景。”她指着嵌入墙面的百年黑陶罐说,店员萃取咖啡时,水流声与陶罐纹路形成了自然对话。
  “第一次见到转经筒和咖啡机放在一起不违和。”95后消费者林悦在小红书发布打卡笔记后,引来众多互动。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藏绿”的空间设计相关评价占比达42%,成为引流核心要素之一。
  记者扫码点单后,获得了一杯由黄杨木藏碗乘着的咖啡,餐盘里还有一套标准的藏式薰香。服务员用喷枪将松柏枝灼燃,配上一口酥油咖啡,仿佛立即置身于高原。格桑卓娜透露,未来计划将牦牛毡帐篷与智能调光系统结合,让传统材质随日照变化呈现多种光影效果。
  

跨界产品破圈酥油咖啡年销

10000

杯背后的创新密码

  在藏绿咖啡馆的菜单上,青稞酥油咖啡以38元单价占据销量榜首。“店里每卖出10杯咖啡就有7杯是具有高原风味的,一年能卖出10000杯酥油咖啡,现在大家对特调咖啡的接受度很高。”格桑卓娜说,青稞酥油咖啡的创意始于一次返乡之旅。在甘孜州巴塘县,她的爷爷一边喝速溶咖啡一边画唐卡,而坐在一旁的格桑卓娜则在吃酥油茶。“酥油茶是高原的生命之源,但城里的年轻人喝不惯。”她意识到,传统饮品的厚重口感正与都市快节奏形成断层。回到成都后,她将酥油与不同风味的咖啡豆反复配比,邀请朋友盲测口感。最初版本因酥油比例过高被批评“像喝油”,团队历时3个月调整,最终确定下酥油与咖啡基底的黄金比例,并加入青稞粉平衡风味。
  “我们不是做改良,而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方式。”格桑卓娜说,咖啡杯上的撒粉动作特意设计为顺时针方向,呼应煨桑祈福的仪式感。这款产品让酥油茶走出牧区,通过咖啡这一全球语言,重构年轻人对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认知。“既保留藏式传统风味,也让都市人喝得下去。”格桑卓娜介绍说。
  不过,争议随之而来,部分喝惯酥油茶的消费者在社交平台留言“酥油味太淡”,但年轻客群却因“仪式感与猎奇体验”复购率达65%。对待咖啡,格桑卓娜和她的团队有许多创意,她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做相应调整。2023年夏季推出的“藏地物产限定系列”用甘孜州野莓冷泡咖啡带动销量增长30%,“一杯咖啡反哺一亩果园”的叙事,让商业价值与乡村振兴产生链接。
  

学员返乡创业从社区体验到城乡共生的实践

  藏绿咖啡馆的社区运营暗藏深意,店内“藏地物产专区”年销理塘县曲登乡酥油近1吨。甘孜州巴塘县扎西家的苹果干,因咖啡馆上了央视的纪录片《这里有宝藏》而销量翻倍,年增收5万元。
  2024年,格桑卓娜联合高校开设“多民族大学生咖啡师培训计划”,众多学员返乡创业,带动四川白玉县、道孚县开出“藏绿同款”多家咖啡馆,同时增加当地就业。“现在店里有哈萨克族、苗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的学生在学习实践。她们会融合自己民族的特色食品,给我们店带来新的创意。”格桑卓娜说,来这里的年轻人多,氛围轻松,很容易迸发出新的火花。
  “格桑卓娜的实践提供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范式。”武侯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藏绿咖啡馆的成功创业印证出文化IP商业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数据显示,其青稞酥油咖啡利润率超30%,商业可持续性为文化保护提供了资金反哺。
  站在店门口,格桑卓娜望着排队的人群感叹道:“我们不是开咖啡馆,而是在建一座桥梁——让高原文化在都市生根,让年轻血液回流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