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 要闻

“夜游锦江”点亮夜经济

华西都市报2025-04-17 02:59:17.0要闻

夜游锦江城南段船只行驶到交子公园,与双子塔交相呼应。   成都锦江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3月31日,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都江堰市举行,“夜游锦江”项目晒出的成绩单十分亮眼。
  2024年,“夜游锦江”共接待游客50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在文化和旅游部、交通运输部官网最新公布信息中,“夜游锦江”先后入选“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典型案例”两项国家级示范案例。
  近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正式启动“新技术·新动能·新未来”——致敬2024四川经济影响力人物大型采访活动,通过深度解码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基因,寻访领航时代的标杆力量。4月9日,成都锦江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敏为记者分享了这条成都人的“母亲河”,如何在水生态治理的基础上,不断升级上新消费场景,成为文旅新地标的同时,点亮沿线夜经济。

文化场景串联 锦江游船讲述成都故事


  暮色刚为成都披上纱衣,东门码头便像被施了魔法般苏醒。
  古风市集的灯笼次第亮起,竹编艺人指尖翻飞,非遗糖画在糖浆滴落间凝成栩栩如生的花鸟,江畔盖碗茶铺里,铜壶冲茶的“哗”声与龙门阵的欢声笑语交织,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古今界限。
  在东门码头,经营自得茶馆的李珍,从春节忙到现在。“晚上的高峰期一般从七点半开始。现在的外地游客都喜欢来锦江边吹吹江风,然后坐下来尝茶点、喝春茶。”李珍说:“从春节到现在,外国游客也明显增多了。”
  “文旅创新更体现在服务细节中。”据了解,今年春节,夜游锦江首次开通Alipay+境外钱包支付服务,与Trip.com携程国际版实现全线产品对接,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24种语言、29种货币。外国游客不仅能通过专属页面获取多语种游览指南,还可直接使用本币预订船票及周边服务。
  数据印证着“夜游锦江”的热度升级,今年春节期间,“夜游锦江”共吸引游客46.63万人次,同比增长20.12%;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39万人次,同比增长256%。自2025年初至3月中旬,夜游锦江共吸引游客90万人次,产生消费18万人次。

花样不断上新 多种方式打卡“夜游锦江”


  沿着江滩码头的灯牌坊顺阶而下,登上古色古香的夜游锦江游船,从桐锦南桥驶出,穿五岔子大桥、过世纪城路大桥、经绕城府河大桥、达锦尚大桥,最后至交子人行桥,每座桥梁在锦江上次第排开,宛如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串联起蓉城的时尚风貌。
  今年1月,“夜游锦江”城南段正式启航。自此,“夜游锦江”已开通10条、20公里水上游线,北起活水公园,南至江滩公园,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日夜消费场景。
  日间“鹭栖船茶”将百年川茶文化搬上甲板,茶客品着清香感受历史韵律;暮色降临后,“鹭栖船宴”升腾起麻辣鲜香,烫一份毛肚,遥望沿线光影交织的桥梁建筑。
  作为国内首个搭载苹果头戴式“空间计算”显示设备的游船项目,“花重锦官城”“商都聚千年”“古蜀见今朝”“熊猫花灯”等四大序章场景,将安顺廊桥、339熊猫塔等现代地标与唐宋商贸文明无缝融合。
  游船划破江面,两岸的灯火与星光交相辉映,从“夜赏”到“夜享”,从“打卡”到“沉浸”,成都的夜间消费活力,正如这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水至清则来客 “母亲河”变身文旅新“IP”


  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有府河、南河两条干流,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占成都市14%,承载了约46%的人口。源远流长的濯锦之江是成都平原的生命水脉,也让城市因水而兴。
  从上游都江堰到下游黄龙溪,总长度约200公里的锦江绿道串起了成都10余个区县,串起了沿线23个公园和12个景区。
  近年来,随着锦江水质的持续改善,让两岸清波成景,锦江旅游已成为成都城市文旅的又一个响亮“IP”,锦江两岸的公园和绿道也成为活力十足的城市会客厅。2025年春节假期,锦江岸边的红梅花盛开,也让锦江公园、锦江绿道迎来了一波游客小高峰。
  “成都市区首个室外娱雪公园亮相、三色路新春滑板比赛开赛、首个联合创新咖啡品牌推出。”雷敏介绍,锦江公园、锦江绿道已成为市民和游客出行的必打卡地。
  在经营方面,锦江沿线还创新商业模式,围绕滨水空间综合建设,创新推出产业生态链“合伙人”模式。不断优化升级“夜游锦江”品牌矩阵,并以码头为节点联动周边“城区、街区、景区、商区”,培育夜间文旅消费活力带,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宿”等多元消费市场。
  蓉城夜经济在这里被玩出新花样、新热度,助推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