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就诊、检查、取药……医疗服务优化无止境,每一个流程都是发力点。聚焦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华西社区报《家门口稳稳的“医”靠》系列报道持续采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负责人,听他们介绍如何立足群众就医需求,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共享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
古语有云:“上医治未病”,在锦江区盐市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理念正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
“居民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唯有认知提升,方能防患于未然。”谢芳坦言。为此,中心联合街道、社区,通过健康讲座、义诊活动,将“治未病”的智慧播撒至千家万户。
面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中心推行“应签尽签、分类管理”的策略,以四支专业家庭医生团队为依托,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量身定制健康方案。随访、用药指导、健康评估环环相扣,行动不便者更可享上门巡诊服务。2025年,68名失能老人通过家庭病床服务,足不出户便获得专业照护。
以家庭医生为核心,护士、公卫人员、志愿者及上级医院专家组成“健康守护联盟”,在社区开展“一站式”诊疗服务。为突破资源限制,中心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纵向医联体,实现专家下沉、技术共享;横向则联合周边社区,打通转诊绿色通道,让居民享受同质化服务。
2025年,四川天府新区兴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嵌入特色专业、智慧赋能等,通过创新举措提升服务内涵,让健康服务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中心组建“基层医疗+上级医生+家医AI智能系统+社区网格员”服务团队,分工协作,实现发现、评估、管理、转诊等一体化服务,并定期上门、动态跟踪,夯实健康管理网底。
服务时间延伸到点,中心开设午间、晚间及周末等延伸服务。服务地点延伸到村,将全科诊室延伸设置到村卫生室。中心派驻医生进行一体化管理,创建5A村站一家,4A村站一家,3A村站全覆盖。服务技术延伸到家,开设延续护理服务、失能老人敲门行动等。
做优做强中心优势专科“中医骨伤科”,经三代传承,有正骨12法、伤科13法等骨伤科独特疗法。将中心中医药特色融入家医签约,实现“防—治—养”一体化健康管理。开展“中医皮肤+医疗美容”“中医调理+减重减脂康复”等特色专科,利用“中医+”特色服务,拓展中医药与健康管理融合式服务。
2025年,成华区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围绕文化品牌建设、安全体系夯实、运营效率提升、现代化管理转型及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等五大方向,着力构建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新标杆。
以基层康复服务需求为导向,聚焦智能化康复中心建设项目。依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及医联体的技术支撑,中心将创新建立“1+ 1+N”的“智能化康复中心+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联动多方资源”三维服务体系。
针对老年慢性病高发与儿童健康管理需求,中心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上级综合医院的专科优势,构建慢性病多病共管、多病共防体系,让三甲医院优质资源直达社区。
为破解家庭医生“签而无感”难题,中心建立签约服务质量与绩效挂钩机制,推动服务模式从“被动诊疗”向“主动健康管理”转型。家庭医生团队将配备慢性病管理、康复指导等专业支持,为重点人群提供全程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同时,中心将启动“基层卫生人才强基计划”,通过建立科研工作坊、优化培训体系,重点培养兼具临床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