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按蚊 图据四川疾控
致倦库蚊 图据四川疾控
白纹伊蚊 图据四川疾控
四川省蚊虫密度级别图 图据四川疾控
夏季气温攀升、降雨量增多,蚊虫活动愈发活跃。中国疾控中心7月16日发布专门健康提示,提醒公众夏季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增加,要警惕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做好清除蚊虫孳生地、防蚊灭蚊等预防举措。
四川疾控数据显示,2025年四川蚊子密度与近两年同期平均水平基本持平。5月蚊虫较多的城市包括绵阳市、巴中市、自贡市,达到10-14.99只/夜(蚊密度单位)。
国家疾控局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随着夏季蚊虫进入活跃期,部分南方省份发生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本土疫情的风险逐步上升。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王丽萍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近些年我国周边的东南亚疫情持续活跃。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健康提示,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至12天,多为3至7天,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
其中,发热会持续1至7天,伴有寒战、全身肌肉疼痛、呕吐等;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至5天;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专家介绍,基孔肯雅热如同登革热的“双胞胎兄弟”,都由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症状也与登革热相似,但关节痛更为显著。
目前,四川的优势蚊种主要是库蚊、按蚊与伊蚊,被戏称为“蚊族三巨头”。其中的致倦库蚊是四川城市中的“常驻先锋”和绝对主力,它们呈黄褐色,喙无白环,中胸盾片鳞片为深棕色,无斑纹。翅鳞密集,为褐色,腹节背板有后凸而呈半月形淡色基带。它们活动于3至11月,是传播班氏丝虫病的重要媒介。
而中华按蚊则是四川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按蚊种类,它们体型中等偏大,体色灰褐色或棕褐色,雌蚊触角基段蓬松状,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白环。雌蚊触须有4个白环,翅前缘有明显的亚缘白斑和亚端白斑,腹侧膜有“T”型暗斑。其活动相对集中于7至10月,是中国广大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重要媒介,也是马来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是四川最常见的伊蚊属代表,因其凶猛又被称为“亚洲虎蚊”,它们体型小,通体黑色,间有白斑,中胸背板上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纹,后足各跗节上均有白环。常见于5至10月,主要在白天至黄昏活动,是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科学防蚊,首先要进行环境治理,减少蚊虫孳生地和藏匿地。其中包括清除积水,定期清理小型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弃瓶罐、废旧轮胎、水桶、闲置容器等。及时倾倒并擦干容器底部,或将其倒扣放置。加盖密封储水容器(如水缸、水箱)。庭院水景(鱼池、喷泉)可养食蚊鱼或保持水体循环流动。
定期疏通沟渠水道,清理房前屋后排水沟、屋顶雨水槽、下水道口的淤泥落叶,确保水流畅通无积水死角。
保持环境整洁,修剪庭院、阳台的花草树木,清除杂草垃圾。室内保持通风干燥、整洁有序,定期打扫。垃圾袋及时密封并处理。
其次要固守屏障,做好物理防制。其中包括做好居家防护,安装完好无损、纱孔细密的纱窗纱门(推荐50目或以上,防伊蚊有效),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可使用电蚊拍,睡眠使用蚊帐。
在穿着防护方面要特别注意,如在蚊虫活跃时段(尤其是清晨和黄昏)外出,以及在草丛、树林、水边等蚊虫密集场所活动时,尽量穿着长袖上衣、长裤、袜子。选择浅色衣物,因为蚊虫更容易被深色吸引。
另外还要减少对蚊虫的诱惑,避免使用香味浓郁的化妆品、香水、发胶等。出汗后及时擦洗,因为汗液中的乳酸等物质对蚊虫有吸引力。
第三要运用化学防制手段,对蚊虫“精准打击”。在个人防护方面,要使用驱避剂,这是暴露在户外时最有效的防护手段之一。常见的有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和柠檬桉叶油等。在使用过程中,驱蚊液只用于暴露在外的皮肤和衣物,避免接触口、眼、耳及伤口,使用时可及时补涂。也可在衣物外层喷少量驱蚊剂,增强防护。不过,这些驱蚊化学物品要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以免误触误食。
在室内,使用家用气雾罐或电热蚊香液/片,可用于室内快速杀灭成蚊。也可使用蚊香,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防火,同时烟雾可能对呼吸系统敏感人群不友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实习生 假婷婷
综合新华社
所谓蚊密度单位是指在1个监测单位如1个诱蚊设备、1个调查点或1个特定空间,经过1个夜晚所捕获或观察到的蚊虫数量。通过此项监测工作,可以进一步了解该区域内媒介蚊虫的种类、数量及分布,为更好地开展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