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互动-
A6互动
  • ·今明天气
  • ·空气质量
  • ·体彩
  • ·传递爱心的莫色小兰:十一年如一日教育扶贫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传递爱心的莫色小兰:十一年如一日教育扶贫

爱心助学教师莫色小兰。

莫色小兰“只接受给孩子们的捐赠”。

  “要永远保持一颗善良、坚强、感恩的心!”这是莫色小兰微信中自我介绍那一栏的话。
  莫色小兰,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西城中学教师,越西县大花乡瓦尔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四川省2019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0年第23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11年时间,莫色小兰在家庭困难的学生和爱心人士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桥梁,帮助417个孩子安心求学。从接受帮助的贫困学子到帮助贫困学子的教师,莫色小兰是如何传递爱心的呢?

从被帮扶者到帮扶者

  莫色小兰出生在越西县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身体一直不好,母亲一个人操持着全家的生计,哥哥姐姐相继辍学。生活虽苦,父母却都重视教育。初一那年,父亲病重,母亲将家里的猪卖了,原本是拿给父亲看病的,父亲却执意让小兰把钱拿去读书。
  “如果我没有把钱拿去报名上学,而是给父亲看病,父亲可能就不会走了。”小兰哽咽着说,这是她这辈子最愧疚最遗憾的事情。
  父亲去世后,家里的日子更加艰难,她一次又一次地濒临辍学,庆幸的是,学校同学和社会好心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顺利高中毕业,考上大学。
  16年求学路上,莫色小兰得到太多人的关爱,在经济上给她帮助,在心灵上给她温暖。这一点一滴的爱心,莫色小兰一直铭记在心头。她暗暗下定决心,等有能力时一定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大学毕业,她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年服务期满,她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开始教书没多久,小兰就发现,一些孩子经常不来上课,于是她便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发现他们因为家庭条件差而准备放弃学业。小兰自掏腰包买来一些文具,鼓励孩子们继续读书,然后联系爱心人士资助他们。就这样,她走上了十一年如一日的助学之路。

十一年帮助417名学生求学

  从决定爱心助学开始,莫色小兰便凭着坚定的信念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期望让孩子们的求学路顺利一点,通过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因为没有团队,所有的助学工作,包括初步了解孩子的信息、联系家访、写材料、联系爱心人士、发放助学款等,都是小兰一个人完成。
  从2009年到2019年10月,莫色小兰帮助100多个孩子获得爱心人士的帮助;2019年,她获得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0获得第23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之后,通过莫色小兰获得帮扶的学生人数达到了417人。
  莫色小兰不仅帮助学生找到爱心人士,也教育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她会组织爱心款项的发放仪式,让孩子给爱心人士写一张特殊的收条:除了告诉爱心人士他们收到了帮扶款之外,还写下一些感谢的话语。这既是对爱心人士的一种回馈,对于孩子也是一种心灵的教育。
  因为常年忙于帮扶工作,莫色小兰对于家庭照顾很少,见孩子的时间更少,有一次,五岁的孩子说:“妈妈,我都快记不起你长什么样了,因为你已经很久没有回来了。”想起孩子的话,她就默默流泪,觉得亏欠孩子的实在太多。
  因为助学产生的路费邮寄费等都是她自己承担,所以她舍不得给自己买衣服,穿的衣服鞋子几乎都是朋友给的二手衣物,但她不接受任何爱心人士对于她的捐赠:“我只接受给孩子们的捐赠,这是原则问题,不能乱。”
  为了节约路费,来回50公里以内的家访,她都骑电动车前往,摔伤很多次,已经摔坏了三辆电动车,“我的初心就是将帮助过我的好心人的爱心传递下去,虽然我不能从物质上回报他们,但我觉得他们若知道我一直在传递他们的爱心,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加入精准扶贫 看见家乡变化

  2018年1月,莫色小兰主动请缨,加入了精准扶贫队伍,成为大花乡瓦尔村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在村上,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任务量多而繁重,她每天都和工作队、村组干部一起忙碌奔走在通向瓦尔村每一位贫困户家的路上。
  “驻村还是跟之前当老师不太一样。当老师主要是教书,但驻村就是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要做。加入精准扶贫工作队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坚持了这么多年的爱心助学也是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就是教育扶贫。”莫色小兰说。
  扶贫这些年,小兰也看到了当地的可喜变化:“以前在村里,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烂泥巴路,房子大多是土房,现在泥巴路变水泥路,土房子变砖房。在教育方面,国家投入很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完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坚持这份爱心事业11年,莫色小兰也常常被人质疑。有人说,“没有好处她怎么可能坚持那么久,做那么多事情,一定是捞了不少钱。”也有人说,“这是个怪人。”更有人说,“又不是她自己的钱,拿着别人的钱助学算什么?”莫色小兰也曾经因此偷偷地掉过眼泪,但哭泣后的她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管是哭着、饿着、趴着都要做下去,这是初心,也是梦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闫雯雯
  让青春力量激荡,让青春正气昂扬。
  封面新闻长期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你心中的新青年”人选。
  哪些向前奔跑的身影曾感动过你?
  快来给我们推荐吧!

推荐方式

  欢迎通过封面新闻APP的爆料平台,推荐你心目中能够代表中国力量的新青年;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封面新闻微博、微信等平台的相关稿件下方留言,欢迎向我们推荐。

推荐标准

  ①年轻:14-40周岁②正能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③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甘于奉献④创新力:勤于学习,善于创造⑤引领风潮:在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