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总导演车爱琳解读纪录片幕后
纪录片《藏家》总导演车爱琳。
纪录片《藏家》。
“歙砚第一人”周小林。
陈申专注戏曲服装收藏。
收藏家任虎成将毕生心血倾入瓦当收藏。
提到收藏家,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是在拍卖会上举起手牌,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惊险之际夺下藏品的精英人士,还是辗转于各种古玩市场,蹲坐在小摊旁拿着放大镜细细查看铜钱的老大爷?
在纪录片《藏家》中,你会看到另外一番景象:已经71岁的任虎成,将毕生心血倾入了瓦当收藏,直言“见到瓦当比见到儿子还亲”;被业界称为“歙砚第一人”的周小林,在数十年的苦苦追寻中,让中断了数十年的中国歙砚制作得以延续;邱健球收藏了一辈子的收音机,完成其年轻时的梦想——将个人收藏的2000多台国产收音机捐赠给中山博物馆……
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能够看到6位古稀之年的收藏家,他们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挥金如土、追逐名利,而是如同你我一般,在选择的道路上经历了挫折、彷徨、苦难,却又坚定而义无反顾。他们“择一事、终一生”,搜寻着各自心中的“国宝”,并分享给世人,希望将其传承下去。
“藏家,何为藏家?他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要做?我们能做什么?两年前,这是我们最初的思考。”在开拍前,总导演车爱琳面对这个题材,陷入了苦恼中。
题材小众,人们对收藏家的刻板印象,如何在25分钟内展示藏家数十年的漫长生涯……这些都是车爱琳要破掉的“壁垒”。在长达两年的创作中,车爱琳与《藏家》日夜相伴,与6位老先生倾心交谈,渴望通过梳理收藏家们数十年的收藏经历,让观众能从这个看似“曲高和寡”的题材中,获得回归现实的关照。
在正式开拍前,车爱琳和主创团队经过7个月的前期调研,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6位老先生的收藏领域涵盖瓦当、戏曲服装、歙州砚台、内画烟壶、明代书法墨宝、收音机,其中涉及不少关于收藏领域的专业知识。藏品的器物之美、收藏家的匠人之心,以及收藏家们一路走来的抉择与动摇,在每集25分钟的体量中要讲到尽善尽美,并不是一件易事。
“我们一直在苦苦拿捏的是,我们到底要让观众看到什么?抛开藏家的身份,观众为什么要看他们的故事?”车爱琳说,在《藏家》中,藏品不是重点,藏品是观众理解收藏家的媒介。而通过收藏家的故事,观众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参考的坐标,并有所感悟,才是主创团队所希望看到的。
“在拍摄中,我们才了解到,原来这些老先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带着高尚的目的。早期也有收藏家是带着虚荣性的、使自己受益的目的。但随着藏品到了一定量后,阅历多了,胸怀也在不知不觉中开阔了。”车爱琳表示,这是逐渐舍弃“小我”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间堆积的过程。
在纪录片中,观众可以看到:从2018年开始,陈
申带着自己的戏曲服装收藏陆续受邀办展,将他的个人收藏分享给大众;2010年,中国第一个“秦砖汉瓦博物馆”在西安建成,藏品全部来自任虎成的个人收藏;周小林将300多方被业界称为传世珍品的歙砚,收藏于归砚楼——这个对外开放的小型歙砚博物馆中;邱健球将个人收藏的2000多台国产收音机,捐赠给中山博物馆,中国第一家收音机博物馆在广东中山市落成……
“25分钟需要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在这比较局促的时间里,我希望能把我所收获的呈现给大家,愿观众都能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车爱琳总结说。
封面新闻:在受众心里,此前对收藏家有刻板印象,是否担心过这个题材太小众,或者门槛对普通受众比较高呢?
车爱琳:其实,对于所有的事情,大家都是贴标签的。收藏最大的标签,就是小众且需要经济条件。曾有观众说,这个片子最大的优势,(就是)把“铜钱味”去掉了。第一轮调研没有开机,跟每个先生都相处了一周时间。进入这个领域后,我们发现,这些老先生的生活跟我们没什么差别。开始时是有比较困惑的地方,但这两年的创作时间够长够深,对这个领域的了解越多,希望《藏家》能首先破掉这个壁垒,让观众明白“原来收藏是这么回事儿”。
封面新闻:如何在不长的体量中,将收藏家们长达数十年的经历展示出来呢?
车爱琳:这个一直是我们苦苦在拿捏的。这个片子加上我,一共有5个导演,每个人对这个东西的理解不一样。《藏家》展现了6位收藏家的经典藏品,但节目中藏品不是重点,藏品是我们理解藏家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展现收藏家们所选择的是一条充满荆棘而无比幸福的人生之路。看完后对自己有关照,会去考虑自己。短短25分钟承载的东西太多,在局促的时间,我们能看到收藏家们的人生轨迹、不断试错的过程。
封面新闻:在纪录片中,从收藏家身上看到了一种“匠人之美”,这是否也是想要表达的主题呢?
车爱琳:收藏家们的这条收藏之路,也不是一 开始就这么高尚和正义凛然,他们钻研越多越发现自己的不足,于是有了修正自己的土壤。藏品到了一定量后,阅历多了,胸怀也在不知不觉中开阔了,过去烦恼的事,突然就那么地迎刃而解。
一个人数十年做一件事,这份坚守的背后,首先受益的是自己。再后来分享给大众,让大众收获,也让自己富足。这样的人生不是一蹴而就、一夜间酿造出来的。我非常想把这份财富和收获分享给大家,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车爱琳,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导演,擅长自然、人文、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影像叙事。代表作品《古颅悬疑》《王佐一号》《首都警察故事》《费利斯·比托的1860》《丽江人家》《中国船舶工业——蓝色角逐》《商痕—火锅宴》《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