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人文历史-
A14 人文历史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4人文历史
  • ·曹友闻阵亡 四川腹地接连沦陷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曹友闻阵亡 四川腹地接连沦陷

端平三年十月至嘉熙元年春季蒙军攻掠四川经过图。

曹友闻画像。(资料图片)

阔端塑像。(资料图片)

  曹友闻兄弟阵亡,南宋在蜀口地区唯一能战斗的主力部队全军覆没,四川内腹地区纷纷被蒙军铁蹄践踏。赵彦呐设置的所谓防线被蒙军摧枯拉朽般攻破,赵彦呐一路逃到夔州。成都城,迎来建城以来第一次被屠城的至暗时刻。


曹友闻葬在哪里?

  《宋史·曹友闻传》中没有提及曹友闻葬于何处,《昭忠录》中只说了蒙军在战场上搜索3天,找到了曹友闻的遗体,但没说安葬的事宜。汪世显祭祀曹友闻,已是第二年夏天的事情了。
  清朝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厉鹗编撰的《宋诗纪事》中,收录了一首诗《曹将军》,作者叫安如山。
  安如山,字汝止,汉州人,文武双全,擅长剑术,能左右开弓射箭,而且饱读经史百家之书。端平元年(1234年),曹友闻听说安如山的名声,征召他为掌书记,被拒绝了。曹友闻战死后,安如山前往其战死的地方,收殓遗骨,安葬在曹友闻先祖的墓地旁边。然后,安如山“东下,老于会稽”。
  从这个记载可以得知,曹友闻被安如山归葬在了今甘肃徽县栗川镇的曹氏家族墓地中。
  与之相印证的是,徽县县志办退休干部李滦云曾在1958年去过当时叫栗川公社的栗川镇,在杜公村元官峡南侧附近一座叫鸡冠隘的山上,看到一个土堆墓前竖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墓碑,上面刻着“宋太中大夫毅节公曹友闻之墓”。
  1959年,李滦云再去考察时,发现墓碑已不在了,坟堆也已塌陷。2008年,李滦云等人又去探寻,因为雨后山路泥泞,山坡陡峭爬不上去,只得半途而废。如今,更是很少有人知其下落了。
  那么,曹友万又葬在哪里呢?据《徽郡志·忠义·友闻传》中记载,曹友万死后,其墓在今甘肃徽县栗川镇曹家沟。


文进士出身的名将

  从绍定四年(1231年)闪亮登场,到端平三年(1236年)战死沙场,曹友闻在6年中与素称“骑射无敌”的蒙军打过大约10次硬仗,其中9次是野战,仅一次为守城战,即曹友闻首次亮相的天水军城保卫战。
  在战绩上,曹友闻8次获胜,一次胜负不详,一次战败。在9次野战中,他率领的大都是步兵,仅有少部分骑兵。而他对抗的蒙军,绝大部分是战斗力超强的骑兵,并且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
  这充分显示,曹友闻是一名能守能攻的优秀将领。也是南宋整个抗蒙(元)战争中,唯一一个能与蒙军骑兵打野战并经常获胜的将领。他创造的9次野战7次获胜的战绩,南宋没有任何一名将领能做到。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难有匹敌之人。
  曹友闻本是一个文人,文进士出身,在战争中锻炼了自己,转任军职,成为名将。在南宋文进士转任到将领职位的,也只有他一个人。
  曹友闻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和战将,在面对蒙军强敌压境的局势下,做出了在沔州与蒙军决战的计划,可惜没被上司赵彦呐采纳,被迫去打了一场他不愿意打和没有胜利把握的仗,导致全军覆没,并为此牺牲了生命。
  曹友闻的阵亡,决定了蜀口地区沦亡甚至四川内腹地区沦陷的命运。最为关键的是,南宋从此再也没有能在野战中与蒙军骑兵对抗的将领了。
  曹友闻死后,南宋朝廷追赠他为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从四品上阶11级文散官职号),赐庙号“褒忠”以表彰其忠义,并赐谥号“毅节”。
  曹友闻的两个儿子被封为承务郎(30级文散官),女婿被封为迪功郎(37级文散官)。
  曹友万被追赠为武翼大夫(22级武散官),谥号“忠节”,两个儿子被封为成忠郎(49级武散官)。
  南宋朝廷为曹友闻修建的褒忠祠,位于今四川广元市朝天区的朝天岭朝天关前,明朝时重建,如今遗址尚存。
  今四川西充县扶君乡黄家沟村人、明朝明光宗朱常洛的老师、侍读学士黄辉,曾经拜祭过褒忠祠庙,并写有《曹友闻祠》一诗:“卷地尘来可奈何,大旗风雨动关河。荒林不辨将军树,古岭空传壮士歌。深夜有人闻铁马,斜阳无事看金戈。空江萧瑟英雄泪,流入岩石怨恨多。”
  元朝人刘麟瑞在《昭忠逸咏·都统曹公友闻及大安军夜战死节诸将》诗中称赞曹友闻说:“雁塔名香本一儒,执殳几度为前驱。元戎却敌世间有,教授提兵天下无。花石峡鏖忠勇奋,水牛岭度死生殊。英风壮节谁能匹?千载人称大丈夫……遍身胆在存全蜀,盖世名高慴短曹。”
  最后,刘麟瑞非常讽刺地写道:“当时制帅犹多计,独向深山远遁逃。”
  这里的制帅,指的是赵彦呐。赵彦呐在得知曹友闻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带领驻守蜀口地区的残余部队,竞相往四川腹地溃散。
  赵彦呐先是“以羸卒退保剑门”,后来又撤往江油县(今四川江油市)。赵彦呐这时还幻想着把蒙军挡在剑门关外,把仅有的残余部队放在利州到剑门一线,派将领刘太尉守利州城,王连守剑门关。
  再后来,赵彦呐见蒙军冲入四川腹地,一路向东退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把大片城池奉送给了蒙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川迎来了整个宋朝有史以来最为悲惨的时刻。


蒙军逼近成都城

  在端平三年秋季蒙军入侵蜀口地区的战争中,屯守在武休关的兴元戎司都统李显忠所部被蒙军击溃,撤退到大巴山、渠江一带。曹友闻全军覆没,蜀口地区的4个都统军,只剩下驻防在金州的金州都统制和彦威的部队尚在自保。
  大安军以南的整个四川,除驻扎在夔州的都统杨价所部外,其他地方已没有成建制的部队驻防。虽然各地还有一些做内务性质的士兵,但数量少,也无作战能力。
  也就是说,蒙军只要突破赵彦呐部署的利州到剑门的防线,就能势如破竹,一路畅通进入四川了。
  阔端部署兵力向南宋防线进攻,又命令右路军直奔成都,约定期限会师。
  十月一日,阔端的先头部队将领赵阿哥潘,轻松突破利州朝天岭上的朝天关(今四川广元市朝天区北);七日,蒙军抵达利州城,没几个回合,就攻陷城池,生擒刘太尉。
  赵彦呐设置的防线,实在太脆弱了,有点出乎阔端的意料。
  接着,蒙军进逼剑门关,这是赵彦呐设置的防线中最后一环。
  蒙军没有强攻,而是采用夜袭战术。行军千户郝和尚拔都挑选了12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带着他们乘着夜色摸到关口,杀死守卫关口的宋军,打开关门,蒙军一举杀入关内,击败了王连的部队。
  剑门关地势险要,扼守着入蜀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晋末年大臣殷仲堪说:“剑阁之隘,蜀之关键。”
  这么易守难攻、对四川腹地如此重要的一个关隘,居然被13个蒙军轻松攻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赵彦呐的利州到剑门关防线,至此全部告破,呈现在蒙军面前的,是摆在砧板上待宰的四川腹地各地城池。
  十月十日,蒙军攻破阆州,俘获停泊在嘉陵江上的300艘船只。在阆州,蒙军兵分三路出击:
  一路蒙军渡过嘉陵江向西进发,十二日攻进隆庆府(今四川剑阁县)下辖的普成县(县治在今剑阁县王河镇南),然后直扑成都;一路蒙军沿着嘉陵江南下,十三日攻入顺庆府,然后也朝成都进军;一路蒙军先后攻进新井县(县治在今四川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盐亭县(今四川盐亭县),十六日进入潼川府。
  在潼川府,蒙军遇到思州知州田兴隆率领的田家军的抵抗。因寡不敌众,田兴隆几个回合就败退了。至此,四川腹地已没有重兵防守。
  嘉陵江沿线城市的老百姓大多乘船从嘉陵江南下逃亡,其中被蒙军追上杀害或淹死的,有数十万人。
  蒙军占领潼川府后,继续西进,到了中江县城外面,又遇到了抵抗。
  在中江县城,还有一支小规模部队,由云安军(军治今重庆市云阳县)主簿兼教参佐忠胜军杨寿孙,以及何庚、安帷臣、田广泽、歹坤等将领统帅。他们与蒙军连续交战两天后,全部阵亡。
  三路蒙军陆续会师,十月十七日,又攻破怀安军(军治今金堂县淮口镇洲城村)、金堂县(县治在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与右路军大部队会合。
  接下来,蒙军的进攻方向直指成都城。成都迎来建城以来第一次被屠城的至暗时刻。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