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与伙伴为复原传统人文生活打造的空间,吸引着诸多同袍。
徽外汉服创始人范雪。
从复原传统人文生活做起,范雪与挚友致力于传播东方生活美学。
弹琵琶、唱昆曲、围炉煮茶、炙火烤肉……一群人盛装华服,在飘飘雪絮中,分享音乐、酒食、茶水,景象如梦如画。
入冬之后,范雪邀挚友小聚的生活如旧。这次,恰逢小雪节气,索性“雪”就作了主题:人工造雪在院子里飞舞,琵琶曲选择《飞花点翠》,昆曲唱《思凡》,还像魏晋画像砖里一样,有模有样地“羌煮貊炙”。
看起来像“作戏”般的生活,在范雪这里就是日常。“经由文献书籍,回望过往传统,想象古人生活方式,对空间、服饰、器皿、食物、音乐、绘画等给予理解创作,凝练成当下看得见、听得着、闻得了、吃得了、可触碰的东方美学生活形态”,她专注于过这样的日子——复原传统人文生活方式。
为了“回到”过去,范雪动手做古人的衣裳,从汉服开始。
范雪与汉服的交集,像是一颗热衷美好的心,与美好事物的碰撞,多少有些命中注定的自然而然。
初中时期,她的家乡宜宾某小镇,来了一个艺术家。艺术家对绘画、美学、作品等的解构,为少年时代的范雪,打开一扇新大门。“原来艺术不仅是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不光有梵高的向日葵。”她在心底埋下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喜欢美术、绘画等各种艺术表达的东西,对诗情画意充满想象。”
到高考时,范雪的学“艺”之路已经非常清晰,她进入了四川大学中国美术史专业。学得越多,看得越多,范雪所向往的生活也愈发清晰,“曲水流觞,松下听琴;独钓寒江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她为古人的雅致意境沉醉。
毕业后,范雪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走走看看,“带着满脑子的奇思怪想,去搜寻那些书中的影像,体会古人的所见所感。”
她的所到之处,目之所及,总是极美的,比如青城山的幽与闭,“宫观、寺院、溪谷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木林中,遮天蔽日的楠木、氤氲的云海雾气,空 谷回响”;又如峨眉山的珙桐,如梦似幻。她会在初冬酿一盅罐头,雪山间炖一锅栗子鸡,腊梅树下烫一壶酒;深山采梅插花,山寺留宿。在周围人的眼里,这个人彻底活成了“仙女”。
实际上,范雪想要的,就是在附庸风雅的过程中,从模仿古人生活美学开始,再到真切领悟,最后实现真正拥有那份极致的情怀。
“当然不会是真靠仙气活着,而是真正的生活。”古人怎么生活?一切诗情画意,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底气。于是在2016年,范雪和另外三个同样热衷古代人文生活的朋友,决定从吃开始,复原“过去”。
他们做古风美食,在中式院子里端出最精致的吃食,再配上考究的仪式等。范雪和伙伴们的爱好融进了日子里,“院子对外营业,把它作为传播东方美学生活方式的平台,也是挚友们相约的天地,我们的煮酒夜话、闲赋诗词、抚琴品茶,都在这里。”
从一个院子到另一个院子,范雪和伙伴们构筑的东方田园生活空间从成都市区延展到郊区,一个接一个落成。“隔江看花,临窗听雨,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这些日常填满如诗如画的中式院落,“筹划的各种宴席、茶席、酒席,都依照文献书籍进行考究还原。”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的惬意日子,入了旁人的眼里,有人看到的是雅致脱俗、诗情画意,也有人指责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我会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飘’起来了。”范雪有思量,那些通过古文典籍、诗词歌赋回望的过去,是否就是生活,“我们想要做的是复原东方美学生活,那么生活的全部一定不是只有阳春白雪。”
于是围绕吃而展开的内容,越来越多出现在范雪的院子里面。邀各方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共研习,学琴,学做团扇,学茶,学礼仪文化等,也一起钻研制作,制作酒品,制作糕点等。
内容越来越丰富,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带来茶具器皿,有人提供专业的学术指导,有人分享器乐曲目展示,也有人来寻味传统人文生活到底是什么。不管为何而来,带来什么,范雪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流行复兴认同感,是大家的共情之处。
作为90后,她觉得自己从越来越多同龄人身上汲取到了力量,“大家具有更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事实上,与范雪一起致力于把东方之美融入生活的伙伴,都生于1990年左右。
“我做过大概的统计,郊区首个院子开放的第一年,就有16个品牌,800多个汉服爱好者到店里拍照。”以院子为背景的各种美图,在各大网络生活平台传播,也传到范雪的手机里。她有了底气,想把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与喜爱,从食物延展到服饰。
但如何为热爱的东方美学生活“做衣裳”,让范雪陷入思量。“一 开始,我们尝试和汉服品牌合作,比如出联名款,再结合院子日常的活动,把传统生活的细枝末节都做到尽善尽美。”
着一袭汉服,携一壶好酒,花朝节共赏桃花;相约汉家衣裳装扮的“十二仙子”,花海踏春;穿着汉服,赴一场庭院火锅派对……各种尝试后,范雪更有勇气了,“我们开始自己动手做衣裳。”
她把品牌的名字叫作“徽外汉服”。“我喜欢古琴,古琴有五音、七弦、十三徽,‘徽外’寄托一种想法:在既有的或者固定的东西之外,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索有更多可能性。”范雪说:“我们所热爱的,是与那个时代密切关联的服饰,是心之向往的模样。”如同她在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研读出的精神,书画、文学、政治、军事、伦理、信仰等决定着服饰。
“爱山中、白昼偏长,翠苔岩洞,绿竹山房。有一天风,一天月,一天凉”“枕青山而卧白云,侣樵牧而友麋鹿”,想象最美的生活模样,脑子里冒出来的是山峦、仙云、清溪、松林、雪山、原野、风月、红烛檀香……最先完成的汉服成衣取名“灵山·行者”,她说那是“从山中来的汉服”。
接着,在对传统文化刨根问底的基础上,“簪花仕女图”系列的新衣做出来了,“敦煌”系列的新衣也已经呈现。“这些衣服既对样式考究,重视‘复原’,也对选料和制作考究,遵循古法的技艺。”
秉着较真的劲头,徽外汉服所出的系列服饰效果斐然:穿上这些衣服,无论赴“唐朝夜宴”,还是“重回大明”,参与者或围观者,总能立刻融入此情此景,把古人生活还原得淋漓尽致。不过,赞誉声中依然有不一样的表达,比如希望满足日常穿着。
范雪也认可这种需求,“我们想要尽可能遵循传统,严丝合缝去做衣服,但我并不愿意做出来的衣服成‘古董’或者‘展品’,只能被挂起来。衣服更多地还是要穿在身上。”所以在重视复原款的同时,范雪也做改良的尝试,把“仙”气揉进人间烟火,做相应系列的常服。
不得不承认,炙手可热的“新国风”,正是依靠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进行深度融合,掀起的全民文化自信。重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成功实践,一定是基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乐于参与古今对话。
对于范雪来说,她希望在参与古今对话时,不是孤芳自赏。“不管是做衣服,还是还原过去的日常,都在时刻审视自己,有没有曲高和寡。”她说,“哪怕我们用最好的布料和工艺去做衣服,也会尽量把它的价格做到大众化。”
范雪强调“大众”,“就是要把传统人文生活方式带给更多人,让大家都能体会东方美学的魅力。这是取悦别人也幸福着自己的美事。”
封面新闻记者李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