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陈嘉映:当下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陈嘉映:当下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

陈嘉映

《走出唯一真理观》

《白鸥三十载》

  陈嘉映主编主译的《维特根斯坦读本》。

  2021年1月初,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 名 人 堂· 2020年度人文榜”之“十大好书”名单出炉。《走出唯一真理观》位列其中。这本书是陈嘉映的自选集,收入他诸多思考型的文章,比如书评、演讲文。202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要做哲学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并且较难统一。陈嘉映的版本是:“我相信,一个哲学家之所以对哲学、对概念逻辑感兴趣,是因为有一个根一直连在他要解决的问题上,把它叫作生活态度的问题也好,灵魂的问题也好,随你。这是一件跟自己有关系的事情。做哲学就是仍然努力地保护我们的知识和我们的心灵之间的联系。说到底,还不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嘛,就是人应当怎么生活。”

翻越西方哲学家的两座高山

  许知远在《十三邀》有一期采访的主角是陈嘉映,引用圈内公认的说法,介绍陈嘉映是“当下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哲学家”这个称号,除了用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身上,在当下学界,如果要选哪一个优秀的学人,能称得上是哲学家title的,陈嘉映的确是很多读书人的首选。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是现当代西方哲学家群体谱系中的两座高山。陈嘉映的哲学研究工作,跟翻译、解读这两位哲学大家的思想分不开。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的探究和诗意表达,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和思想之间几乎无法言说但又高妙的阐述,都深深影响了陈嘉映。陈嘉映翻译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读本》,是包括当下学人、普通读者走进两座“高山”的必经之路。

通过文字感受思想“在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陈嘉映对语言、艺术、科学、说理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用清朗纯正的中文给予准确而优美的表达。他授课、著书、演讲,吸引众多青年爱上哲学,爱上思考,从事哲学。陈嘉映撰写的哲学教材《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让无数学子受益。此外,他的哲学文章、思想随笔被出版成书,被广大热爱思考的非哲学专业人士所热爱。比如《无法还原的象》《从感觉开始》《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白鸥三十载》《价值的理由》《何为良好生活》《走出唯一真理观》。
  现在有很多语言辩论类综艺节目,很受年轻人欢迎。比如最近《奇葩说》的其中一位导师就是刘擎教授。刘教授对一个辩题充满智慧的发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而不是强词夺理,因而吸粉无数,很多读者纷纷留言:“哲学的魅力好大!我也好好读书了!”《走出唯一真理观》正是一本能通过文字感受到思想“在场”的书。其中一篇文章《“说理”四人谈》收入的是陈嘉映、刘擎、慈继伟、周濂四位哲学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文字实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人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四个人思考的过程,互相激发,互相映射,互相补充,互相修正。
  一次公开的思想讲座中,陈嘉映还专门谈到人应该如何朝着真理辩论。这次讲座的演讲被整理成文《真理掌握我们》,流传甚广。好好读读这篇文章,对于现在兴起的各种辩论风,是一个很好的头脑、概念厘清。在陈嘉映看来,哲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思考、说理的过程。参与交流的各方,事先没有成见,而是朝向真理运思,言说,论辩。与其说是我们去掌握真理,不如说让真理掌握我们。说理不等于说服,更截然不同于洗脑。在观看或者聆听说理者之间,一去一来的言语之间,作为读者,并不会站在谁的立场上为谁呐喊助威,而是从每个人的言谈中汲取不同的养分,从而开始自己的思考。

没有任何专业基础容易把哲学做空

  陈嘉映一向主张取消哲学本科,理由是本科生应该进行通识教育,踏踏实实学习基本知识。“如果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一上来就弄哲学,容易把哲学做空。”因为哲学是对经验的反思,对知识的反思。十八九岁的学生,没有多少人生经验,没有专业知识,反思什么?如果对伟大哲学家基于深厚经验和广博知识而来的思想无所体会,学哲学就会变成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运转。
  曾经有几年,在华东师大陈嘉映的课堂上,总有各种行业的哲学爱好者来旁听,有的是做生意的,有的在小剧场做演员。陈嘉映对他们都很欢迎。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包括这些听课者是带着丰富的人生经验,讨论起哲学问题,会言之有物。
  哲学跟生活世界、心灵轨迹、思想境界密切相关,但陈嘉映也提醒大家,很多人爱琢磨,喜欢想点儿深刻的,甚至思考所谓的终极问题,但这并不必然等于是在思考哲学问题。有的青年,闷起头“自创”所谓的哲学体系,更是对哲学的误解和偏离。真正的哲学上道,还需要对思考所藉的概念本身发生兴趣。真正能在哲学上深入再深入一些获得真知,还需要沿着前辈哲人思考的道路继续思考,并借助必要的学术工具、专业概念词语。对于思想与学术之间的良好关系,他说,“学术工作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凝练在文本中的生活世界重新展现,让凝练在文本中的思想作为那个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思想复活。”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昊南

/人物简介/

  陈嘉映,1952年出生于上海,6岁迁居北京,16岁插队内蒙古。1977年高考恢复,就读北大西语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不久又有机会考上西方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导师熊伟的指点下,开始重点研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并着手翻译。1984年赴美留学,1991年取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深度系统研读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1993年回到国内,1994年执教北大。2002年转至华东师范大学,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