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渝地区夜间卫星灯光图,璀璨连片。
1994年成渝地区夜间卫星灯光图,“月明星稀”。
没有什么能比城市灯光更多地呈现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
这是太空视角的凝视——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提供的成渝地区夜间灯光图,从1994年到2020年,27张图片,是27年里这方土地的夜晚,从零星黯淡到成片璀璨。
1994年,成都被列为副省级城市;1997年,距离成都300多公里外的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此后数十年里,卫星图上,成都和重庆两城的灯火越来越璀璨
对此,《半月谈》杂志在报道中指出,此前,成都、重庆长期以来的“背向发展”,已导致成渝城市群呈现发展失衡的“中部塌陷”格局:成渝“双核独大”,其他中小城市发展滞后。
“过去,成渝地区发展的一体化程度还不够,这造成成渝双城和之外别的地区之间‘月明星稀’。”研究成渝发展数十年,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戴宾教授见证着成渝发展不断深入。他坦言,过去数十年,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倡议、战略的东风下,随着成渝两地在顶层设计上有了更多相向而行,双城聚拢,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最终将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局面。
中规院西南分院研究数据显示,2008年后,成渝地区占国家经济比重快速上升;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接下来的10年里,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夜景逐渐璀璨连片,照亮西部天空。
2020年1月,成渝双城经济圈重磅落地,这是西南双城的梦想和未来。
于全局而言,当下成渝崛起不再是简单的区域发展问题,更是国家优化经济布局、增强经济安全稳定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CEO汤继强相信,对于川渝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窗口。未来,这里会成为新发展理念的一个示范区,一个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也是国家发展的新动力源。
于成渝城市群而言,在国际环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需要走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和地域特色,满足群众期待需求的全新路子。道路或许充满曲折,但这份“双城答卷”将面向世界,直至未来。
2020年,川渝之夜通明火热,从城市到乡村,从旧城到新区,“一盘棋”正跑出“加速度”:两地签署合作协议200多个,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合作项目诞生,95个事项实现川渝两地通办,成渝高铁实现1小时直达。
2021年1月1日上午10点,相距280公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和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中,汽笛声同时响起,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带着新年的新气象一路驶向波兰罗兹和德国杜伊斯堡。从此,成渝两地开行的中欧班列全部冠以“成渝”名号,再不分彼此。
对于这片区域而言,一切正刚刚开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谢燃岸
●审图号:川S【2021】00003号
●卫星影像技术支持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