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四川-
A12四川
  • ·中小学生禁带手机入校园
  • ·家庭战疫VLOG大赛2.0上线
  • ·今明天气
  • ·空气质量
  • ·体彩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中小学生禁带手机入校园

教育部出台新规,引发教师、家长热议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何方迪 刘皓洋 周丽梅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手机入校园,该进还是该禁?2月1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部分成都教师和家长。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五龙山校区校长李俊表示,“管手机很难,禁是最好的办法。”

记者调查
手机不能进校园
电子产品需交班主任代管

  手机入校园,该进还是该禁?这个话题早有讨论,正反双方各有道理。
  反对手机进校园者认为,青少年自控能力尚不足,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迷手机,影响学习、损害视力,甚至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另一些支持手机进校园的家长认为,离开手机,孩子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没法与家长交流沟通。
  成都市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小学班主任袁老师说,学校规定,手机不能带进校园,连电话手表都不行。一位公办小学班主任告诉记者,“学校严禁学生带手机和电子产品进校园。”
  对于“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记者调查发现,成都大多数学校都采用书面布置作业。
  “教育是有温度的,提倡采用书面布置作业。”李俊表示,老师在板书过程中,学生有抄写、主动记忆的过程,认真记录作业,这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开端。
  不过,在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方面,不少老师和家长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在英语听读方面,一些老师和家长也借助了手机APP。有老师表示,“手机也是一种学习工具,比如英语阅读等,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陪伴下使用手机,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观点
手机等电子设备
只能作为学习工具

  “大部分未成年人辨识能力、控制能力有限,在没有家长监控的情况下使用手机,容易沉迷手机,甚至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校园禁止使用手机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的要求,李俊表示支持。他说,“管手机很难,禁是最好的办法。”他呼吁家长,在孩子一两岁前,千万不要在他们面前玩手机。
  李俊表示,对于规范手机使用,学校一是要从严管控,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提倡买非智能手机。
  “完全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也是不可能的。”袁老师说,部分孩子在假期会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在线学习,有些学校也会使用平板电脑教学,“无论是手机还是其他电子设备,一定只能作为学习工具。”

家长心声
以身作则放下手机
帮孩子把握好用手机的度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除了学校严管,更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引导。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家长十分愿意配合学校,督促孩子不带手机进校。成都市民周先生的孩子今年上初一,有段时间,孩子告诉他有些作业需要通过网络才能完成,他没有多想便将手机给了孩子。有一次他发现,孩子在完成作业后,悄悄地玩起了手机,刷视频,玩游戏,便把手机没收了。
  “孩子很不理解,对学习也产生了抵触情绪,让我十分头疼。”周先生深思熟虑后,和孩子“约法三章”,只要能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玩一会儿手机。闲暇之余,家长也会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课外书。他说,“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帮孩子把握好使用手机的度。”
  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初三班主任李滔建议,家长和学校应该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双方拟定手机使用的约定,把手机使用放在阳光下;同时,要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进行监管。

他山之石
多国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事实上,许多成年人都已被手机“绑架”,更何况中小学生。
  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恒柱介绍,管控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已成世界共识。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者课堂,有的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芬兰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学生销售手机。

专家建议
管理、诊断、教育三步法
有效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张恒柱建议,有效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可通过管理、诊断、教育三步法。一是管理。通过家长、学生、教师三方一起制定共同的手机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在学校、家庭都能遵守规定,慢慢养成良好习惯。同时开展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给孩子提供比较合适的宣泄压力的渠道,让孩子慢慢地放下手机去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二是诊断。分析“手机对这个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没办法放下手机背后的成长诉求是什么”等问题,增加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教育。要入情入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