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视角下的兴隆湖畔
▲2019年8月23日拍摄的卫星图像显示,一座科技新城已然崛起。
2013年2月3日拍摄的卫星图像显示,此时成都科学城所处区域为一片低洼之地。
●审图号:川S【2021】00003号
●卫星影像技术支持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
●数据来源: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六号、资源三号等卫星
从50万米高空俯瞰城市,再熟悉的景象,也会变了一番模样。
成都市区往南25公里,兴隆湖波光粼粼。从曾经的郊区到大楼林立,从乡场小镇到成都科学城,短短几年时间,这一带完全变了样。从50万米以上的高空俯瞰这片土地,6张卫星图像,见证了2013年至2020年期间,成都科学城的拔节生长。
时间回到2013年,你可能难以想象成都科学城此时的模样:一块低洼之地,荒野自然,有规整的农田,也有裸露的黄土。
2014年10月14日,中国政府网正式对外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的批复》,四川天府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这一天,距离四川提出这一设想整整过去了四年。从地方设想到国家战略,梦想成真的旅程,注定不同寻常。
2015年,蓄水后的兴隆湖呈现出碧波荡漾的生机,一颗新城的种子在岸边种下。卫星图中,蔚蓝色湖水替代了原来的黄土,湖畔建筑有序分布,最早一批环湖建筑群雏形已现。
时间快进到2018年,此时的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扩容到125平方公里,核心区73平方公里,沿着生态优美的兴隆湖、鹿溪河水系进行新城建设。在2018年的卫星图像中,这里已然是一片湖畔城市,难寻2013年的踪迹。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天府新区。他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总书记当时所处的位置就在如今的天府新区规划展示厅。”天府新区新经济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站在展示厅外,可以眺望兴隆湖沿岸建筑。当时,天府新经济产业园仅有A区和B区建成,C区和D区还在建设中,独角兽岛、天府海创园、天府5G创新生态科技园、川港创意设计园等都还在规划布局中。
现在再来看看这片土地。经过近3年建设,兴隆湖周边又变了样: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方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等“高校圈”协同创新项目建成投运,中铁轨道交通设计研发中心、中电建金属结构研发中心等央企研发中心组团基本建成;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方面,天府新经济产业园四个园区建成投用,基本完成企业签约入驻。独角兽启动区已建成,天府5G创新生态科技园、川港创意设计园正在快速建设中。
“最近3年,成都科学城建筑群最大的变化集中在鹿溪河上游区域。”天府新区新经济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鹿溪河上游区域在2018年时还是一片荒地,现在绿道湿地已然呈现、高楼建筑拔地而起,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争相入驻。鹿溪智谷示范生态区建成,鹿溪·馆里等7个生态价值转化项目投用,成都超算中心等“大装置”建成投运,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等“大平台”正加快建设,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科大成都学院、国家成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家队”组团基本成形,天府海创园一期建成,将成为天府实验室的挂牌地,一大批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服务项目即将入驻。
同时,在鹿溪河下游区域,天府大道东侧正规划建设凤栖谷数字经济产业园,西侧的华西天府医院今年将建成开院……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投运,成都科学城的城市承载空间不断扩大,形成多点开发格局,一座现代新城正在全面崛起。
稳扎稳打,蹄疾步稳。2020年,成都科学城确立了新目标: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
从市郊到新城,并成为一座冲击“全球一流的科学城”,这片125平方公里土地的命运被彻底改写。